統計的思想是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是進一步學習所不可缺少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應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復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并作出恰當選擇的判斷能力。下面筆者就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談幾點粗淺的做法。
一、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體驗統計的價值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春游時,通過讓學生觀察統計去年四月份的天氣情況,讓他們感受到四月份的天氣比較好,適合出行。解決了參觀游覽的時間問題,體驗到統計的價值。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系,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作數學”,使數學課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二、使學生樹立統計的意識,體會統計對決策的影響
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的首要方面是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當遇到有關問題時自覺地想到去收集數據和分析數據。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課例:加拿大有一節三年級的統計課,老師要求每個學生考慮:如果你要在學校旁邊開一個襪子店,作為商店老板,你要做哪些開店前的調查?根據這樣一個情境,學生首先要自己設計調查的內容,考慮在開襪子店前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一個華裔學生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問題:第一,調查周圍已經有哪些襪子店,他要問這些襪子店的老板從哪里進的貨?哪種貨比較好銷?第二,設計幾個調查問卷,分為小學生、中學生、二十歲至三十歲的青年、三十歲以上等幾個年齡段,有針對性地去進行調查:你喜歡什么樣的襪子?你能接受什么樣的價格?你喜歡的襪子是長統的、短統的,絲質的、棉質的,帶花的還是不帶花的?為什么?經過調查實踐,他得出結論:大家一般喜歡棉質的襪子,因為這種襪子穿起來舒服;老年人更喜歡短統的襪子,因為穿起來方便。從一個統計的實踐活動出發,幫助學生在生活中作出一種理性的選擇,是我們增加統計知識內容的一個根本的出發點。
三、使學生親歷統計的全過程,運用統計解決問題
觀念的建立需要人們的親身經歷,要使學生逐步建立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真正投入到統計過程中:提出問題,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進行交流、評價和改進等。統計知識也不僅僅是學生的一種技能,不要單純把它當成一種技能來訓練,而更重要的是一種意識、一種思想,應該讓學生歷經統計的過程后,為今后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帶來益處。
在我們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統計活動中,要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同伴的合作和交流。統計教學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活動,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
四、使學生保持理智的心態,對他人數據作出合理質疑
在信息時代里,生活中充滿著數據,這些數據以及對其形象化處理的統計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我們要培養學生保持理智的心態,對他人數據進行合理質疑。而對數據進行合理的質疑的首要前提是能讀懂數據,理解它所代表的信息。
因此,我們要善于分析統計的趨勢。舉一個例子來說,出示一位高熱病人從住院到出院的體溫變化情況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分析病人的病情變化情況。
對他人數據進行合理質疑也包括要深刻認識統計的結果是昨天的。統計所計算的,是過去的樣本,過去的現象。在引用統計結果的時候,千萬不要拿來與現在的狀況做“等號”的聯結,就像去年非典病毒感染的存活率統計,并不包含現在得到的非典病毒存活率統計。
五、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嚴格的統計精神
學生要進行有效地學習,不僅需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還需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統計觀念的培養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認為關鍵做到以下兩方面。
1.培養學生的統計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統計的動力
我們讓學生調查和研究自己喜好方面的問題,學生關心的主題等,如舉行完運動會,可以讓學生統計各班的比賽成績;班級同學的出生記錄等等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的知識。這樣老師帶領學生步入統計的百花園中,發掘、欣賞統計的內在美,從而使學生有更大的興趣,進行自我統計。除此之外,教師教學語言的形象性,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教學手段的新穎性,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鍛煉學生的學習意志,鼓勵學生再試一次
學好知識不是輕而易舉的,它需要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學習統計、運用統計,不要因為幾次的錯誤或失敗而氣餒,應該接納自己的失敗,抓住經驗,再試一次,就會愈來愈進步。
總之,義務教育階段的統計觀念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使學生體會統計的基本思想,認識統計的價值,能有意識地利用統計解決一些問題,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統計數據,以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李公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