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望2011年的市場,首先要看一下大的環境和宏觀經濟。我們認為,2011年的通脹率會比較高,而且可能會超出大家的預期,所以我們對整個市場的判斷還是相對比較謹慎,認為還是跌出來的機會,通過下跌給二級市場投資人以獲利空間,這樣才能真正得到收益。
從經濟周期來看,經過三十年增長之后,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還處于搜索過程當中,也就是說我們的經濟增長動力還不是很明確,找到特別的主線是很困難的。2006、2007年有一輪大的行情,那是因為我國重化工業在2006、2007年達到高峰,煤炭、鋼鐵、水泥、地產行業利潤率很高。經過2008年之后,政府出臺了十大振興規劃,還是在原來的“鐵公基”,傳統的地產、基建上投入了很多,這表明原來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了。在向新的增長模式轉型過程中,我們將面臨很多瓶頸和困難。
從世界經濟來看,歐美經濟增長周期已經結束。面對經濟增長衰退的局面,我們的出口在減少,我們的資本和勞動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是失衡的,是不均衡的,國外成熟的國家資本和勞動比在整個收入分配中是3:1的比例,這也是我國未來要達到均衡狀態的大致比例。從非均衡狀態向均衡狀態轉移過程中,勞動力成本會上升非常之快。按現在農民工的工資水平,要趕上城市一般的工人,還需要有四年的高速增長,而且它的增速要比城市的工人高十個百分點。2011年勞動力和通脹會是非常大的難題,不能用消費和勞動力來簡單化這個問題。勞動力是在收入分配所得中處于上升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完成的話,中國也不可能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這樣中國在未來世界格局中會處于不利地位。
我們必須提高勞動在收入所得中的占比,從勞動要素來講,未來市場會是持續性的上升趨勢,這是不可逆轉的過程,未來成本推動型的通脹也是難以逆轉的。
當前的房地產面臨著不敗的神話,2010年4月,政府出臺的手段之密集,打擊之嚴厲是史無前例的。但房價在10月中旬之后依然出現了新一輪的上升勢頭,這反映什么問題呢?我認為里面應該反思深層次的問題,房價之所以壓不下來,貨幣在2009、2010年嚴重超發,在體制外囤積了大量的現金,他們有非常強的購買能力。中國房地產市場是被一幫相對強勢的人控制的市場,他們的持倉量很大,也會充分影響政策,這樣房地產市場打壓不下來,就是這個“莊家”非常強勢,他能完全控制這個過程。中國股票市場還是以散戶為主的市場,2007年10月份以來,流通市值增長了1倍,原來是6萬億,現在流通市值在12、13萬億的水平,基金存量原來是2萬億,現在是2.4萬億,現在和2007年相比還是沒有很大的增長,但我們面對的市場的籌碼增長一倍了。中小板擴容、新三板的推出,但增量資金卻不能進來,增量資產還是在房地產市場里。所以我們的市場是增量資金缺乏的市場,保險等資金不斷被抽離,被“大小非”等拿走,我們承擔的擔子越來越重,這種失衡會對未來二級市場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我們還是買單的角色。資金被市場中“大小非”不斷抽走。他拿走之后這些錢還能不能回到市場上?不是不可以回來,但這需要足夠的安全邊際,PE和PEG要達到0.8或0.6,他認為能有足夠的油水才會進。估值似乎不貴,但把銀行、地產拿掉后有些東西也是不便宜的,很多股票都是20、30倍以上。你做投資怎么辦呢?一是耐心等待它跌下來,二是主動尋找一些板塊。
比如裝備制造業還是可以看到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能夠走向全球,能與國際大的公司進行競爭,印度、巴西等也在弄機械,也在弄混凝土機,中國也在做海洋裝備,包括大飛機、礦山設備、起重機械等。大裝備里確實存在增速比較高,估值比較低的行業,未來就是在大機器里找到相對被低估的品種來進行配置。
在大消費里,包括可選消費和日常消費品里,有品牌、有壁壘的公司。在整個這個行業,比如雙匯現在1000多億的市場,它的占有率3%不到,美國肉食品市場第一名的占有率會達到15%-20%,有這樣的整合空間,未來它也許有高速成長的余地,我們在消費品里在由完全競爭走向寡頭壟斷中獲得超額收益。
還有新興產業,比如新材料、新的電子技術等,我們國內也在自己生產和替代,這樣的情況下會出來一批真正有競爭力的公司,技術含量比較高的。
尋找能夠有好的增長質量,靠內生性增長,好的技術含量,內部研發、獨特商業模式會逐步從小變成大的公司,我們會進行深度挖掘,所以會重點在大機械、裝備業和大消費三個方向挖掘高成長質量的公司,ROE能夠保持穩定或還能略有增長的公司,這樣我們就能在防御中慢慢進入。
總的思路是這樣,因為只有控制住了風險,規避了下階段的市場風險以后,我們或許能迎來滿意的收獲。但前提是不能在前面下跌中把自己犧牲掉,否則在后面虧損補回來就白做了。所以,大家要有這個風險意識,先規避風險,再獲取收益。所以,我們的策略是先防御,然后再爭取逐步給投資者帶來穩定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