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診先天性心臟病后,患兒家長會分為兩個極端:一種是在得知新生兒的心臟有問題后,家長希望立刻給孩子進行手術矯治;另一個極端卻是,確診后,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太小經不起手術創傷,等大些再施行手術比較安全,而醫院也常收治年齡較大的先心病患者,有的甚至已經失去了手術時機。那么,到底該如何選擇手術的時機呢?
手術時機不只看年齡
北京阜外心臟病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孫宏濤博士說:“一般說來,病情較輕,對生長發育影響不大,短時間內無明顯進展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可不急于手術。因新生兒年齡過小,體重偏低,全身發育及營養狀態較差,會增加手術風險。在不影響發育的情況下,等孩子長大一些再手術,相對更安全。但有些情況必須手術,如完全性大動脈轉位,出生后就必須手術,否則孩子會突然發病死亡,或喪失矯治手術的機會。總的來說,對于先天性心臟病的手術時間,年齡因素是一方面,更主要的還是根據病變類型、病情發展和對孩子發育狀況的影響等綜合考慮。一定要聽從醫生建議。”
2歲是關鍵時期
先天性心臟病根據其畸形的部位、大小、程度,大致可分為簡單先心病和復雜先心病。簡單先心病占的比例高,主要類型有: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簡單的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時機選擇也不能一刀切,要根據病情等因素選擇,但有關文獻顯示,2歲以前做手術,肺的損害是完全可逆的,可看出2歲是比較重要的時間點。
復雜先心病常見的有法洛氏四聯癥、大動脈轉位等。一般復雜先心病都主張盡早手術。
室間隔缺損:膜周部室間隔缺損,4mm以上的需手術,4mm以下的可觀察。大的室間隔缺損易產生肺動脈高壓、肺部感染等,一般在2歲左右手術治療。而小的室間隔缺損可不必急著手術,因1歲半以前的膜周部室間隔缺損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定期觀察再做決定。另外,對于干下型室間隔缺損,因可能會影響主動脈瓣,造成其返流,所以需盡快手術。
房間隔缺損:小部分在1歲內可自行閉合。如超過4毫米,并有心臟擴大,肺血增加,就應手術治療。
動脈導管未閉:足月兒這種閉合在生后10小時出現,48小時96%閉合。2-3個月內解剖性閉合。絕大多數在6個月內閉合。如果在1周歲時導管仍開放,則應手術閉合。
孫宏濤博士表示,大的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由于大量左向右分流,如常發生呼吸道感染、肺炎、心力衰竭,單純藥物治療難以控制,往往伴重度肺動脈高壓,因此應及早完成手術。
復雜先心病盡早手術
對于法洛氏四聯癥以上的復雜紫紺性先天性心臟病,因病情復雜,治療方法、效果不能一概而論,目前傾向于早期手術。而對于大動脈轉位的患兒來說,更是需要及時手術。對不合并室間隔缺損或動脈導管未閉的大動脈轉位者,應在出生后6~8周內手術治療,若合并室間隔缺損或動脈導管未閉,應在出生后3~4個月內手術治療。
孫宏濤博士最后強調,現在絕大多數先心病都可通過外科手術獲得滿意的療效,手術成功率也很高。如有癥狀應盡早帶孩子去檢查,明確心臟畸形性質、程度,決定合適的手術時間。應該早做手術的不能猶豫,而需要觀察或稍緩再做的,也不能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