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認為高血壓是成年人的“專利”。其實,孩子也會患上高血壓。近年來,高血壓發病率已呈現低齡化趨勢。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劉海燕提示,兒童高血壓最初是可逆的,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成為重度高血壓。家長們要做個有心人,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頭痛、頭昏、嘔吐等癥狀,要及時檢測血壓狀況。
發病多無明顯癥狀
雯雯今年上小學四年級,愛唱愛笑,特別可愛。沒想到的是,上學期學校進行健康普查時,雯雯被查出患了兒童高血壓!雯雯的媽媽非常納悶:“我女兒平時很正常,根本就沒有表現出生病的樣子,怎么會患兒童高血壓呢?”
“臨床發現,兒童高血壓發病比較隱匿,多無癥狀或癥狀不典型,常在體檢時發現。唯一可查的是部分患兒有無規律的頭暈、乏力、胸悶、心慌等表現。”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劉海燕說,“兒童高血壓最初是可逆的,如果不治療可能發展成為重度高血壓,就會導致兒童腦血管和心血管受損害,重者也有引起中風和心肌梗死的。研究發現,中年心血管病可能始于兒童期,兒童的收縮壓,每升高1-2毫米汞柱,他們成年后患高血壓的風險就會增加10%。所以,家長要學會定期測量孩子血壓,早發現早治療。”
經常煩躁得測測血壓
如何界定兒童高血壓?當3-5歲兒童血壓多次超過116/76毫米汞柱,6-9歲血壓超過122/78毫米汞柱,10-12歲血壓超過126/82毫米汞柱,13-15歲血壓超過136/86毫米汞柱的,都可診斷為兒童高血壓。
“因為兒童高血壓癥狀多不典型,所以常被誤診為頭痛、消化道疾病、多動癥、癲癇等。比如,嬰幼兒期高血壓常無任何典型臨床表現,通常只表現為煩躁,抽筋等,很多被誤認為是內分泌疾病,或者嬰幼兒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家長如果發現嬰幼兒長期煩躁不安、哭鬧不休、夜間尖聲哭叫、過于興奮、特別容易吐奶,兒童經常頭暈、頭痛、多動、難以管教、嘔吐、呼吸窘迫、發育與年齡不符等,家長就有必要給孩子測測血壓了。”劉海燕說。
肥胖兒童更易患高血壓
與成人高血壓一樣,兒童高血壓也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兒童以繼發性高血壓為主,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原發性高血壓所占比例逐漸增高。劉海燕說,兒童繼發性高血壓其中約75%與腎臟疾病有關,約10%是內分泌疾病,其它是血管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而引起的;而原發性高血壓多與遺傳、肥胖、精神緊張、飲食多鹽等因素有關。
1.遺傳傾向
父母雙方均有高血壓的,其子女高血壓患病率為45%;父母只有一方有高血壓的,其子女高血壓患病率為28%;父母雙方均無高血壓的,其子女高血壓患病率僅為3.8%。
2.肥胖因素
兒童肥胖是誘發高血壓的關鍵。肥胖兒的身體體積增大,使代謝總量及身體耗氧量增加,這就使心臟需泵出更多血液,以滿足機體的需要,心臟負擔明顯加重,血壓也隨之上升。調查顯示,正常兒童、超重兒童、肥胖兒童高血壓的檢出率分別為2.65%、10.76%、24.49%,肥胖兒童患高血壓的幾率是正常兒童的12倍。
3.緊張情緒
調查發現,考試前74%的孩子血壓會升高,這一現象中學生高于小學生。另外,電子游戲機噪聲大,要求操作快捷,精神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如果玩的時間過長,也可誘發高血壓。
4.飲食多鹽
據調查統計發現,兒童患高血壓的越來越多,這些兒童在嬰兒時期絕大多數經常吃過咸的食物,從而導致血壓增高。荷蘭的一項研究則發現,嬰幼兒期吃鹽較少的人,成年后其血壓比較低。
【建議】
3歲起就定期測血壓
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養成合理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注意平衡膳食,少吃洋快餐和動物脂肪,飲食注意清淡,多參加體力活動或運動,控制體重。同時,還要定期測量血壓。國外學者建議從兒童3歲起就開始定期給他們測血壓,并且要求高血壓的一級預防應從學齡初兒童做起。對有高血壓家族史、腎炎病史以及肥胖的4歲以上兒童,若經常有頭昏、頭暈、心慌,家長應提高警惕,盡早帶孩子到醫院測量血壓,以爭取早期發現問題,予以合理治療。
最后,定期健康檢查也很重要。當孩子血壓超過正常時,首先要注意檢查有無腎臟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并進一步檢查血糖,以區分高血壓類型。如果是繼發性高血壓,治療重點在于控制原發病,隨著原發病的控制,以及飲食和運動措施的配合,多數患兒的血壓即可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