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醫生有三大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時下,醫生給患者看病時“說得少、問得少、聽得少”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某些醫生的形象是,左手是苦澀的藥物,右手是冰冷的手術刀。他要么金口難開,要么一開口說死你。
5元和50元的區別
【主持人】 新年聚會時,單位邀請很多退休老同志參加,閑聊間一位老領導說起了“就醫”話題,引起了大家共鳴和我的注意:這位老同志每月求診一次,基本上開同樣的藥。他有三種選擇:五元普通門診號,全部可報銷;十五元專家號,自已承擔一部分;五十元特需專家號,全部自理。由于他病情已穩定,故完全可以只掛普通門診號。但他每次都掛特需五十元的號。人們問他為什么?他回答:“五元錢的普通門診號,醫師說不讓我說,也不和我說;十五元錢的專家號,醫師聽我說,卻不與我說;五十元的號,醫師讓我說,聽我說,也和我說……”
【何教授】醫療服務界現階段是存在這類需要改進的問題。人人都有溝通的欲望和權利,忽略了這一點,亦屬對患者權利的忽視,會引發一些負面的結果。而對于癌癥患者,要求溝通的欲望也是十分強烈的。例如,北京有關機構對800多名癌癥患者做過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癌癥患者都有與別人交流溝通的意愿。其中,98%的癌癥患者愿意與醫生護士交流想法;78%的癌癥患者愿意與親戚、朋友談論病情;更有96%的癌癥患者表示愿意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這也屬于他們的基本權利之一。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經講過一句名言,他說醫生有三大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
三句話說死病人
【主持人】 哦,真的呀?為什么這么說呢?
【何教授】 之所以把語言放在第一位,是因為在他看來,醫生的語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這其實是暗示效應。良好的暗示產生非常好的作用,醫生幾句好話,病人馬上眉開眼笑,精神就好,走路也輕快。
有這樣一件真人真事:一個醫生,三句話說死了一個病人。第一句:“你的病呀,來晚了?!辈∪艘宦牼图绷?,趕緊求他:“大夫呀,我們大老遠慕名而來,求您想想辦法吧。”這時,大夫來了第二句:“你這個病呀,沒治了?!辈∪擞智笏?。大夫的第三句話是:“你早干嗎去了?”病人聽完這三句話,好像一盆涼水兜頭澆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著,頭都抬不起來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這樣子,忙問這是怎么了。病人說:“大夫說了,我來晚了,沒治了,我早干嗎去了。”他上午11點半離開診室,下午4點嘴唇發紫,晚上8點進急診室,第二天凌晨2點就去世了。
時下,醫生給患者看病時“說得少、問得少、聽得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某些醫院和醫生那里,只見藥物和手術刀,而“三冬暖”的“良言”幾乎成了絕對稀缺的資源。所以,這些醫生需要改進的:第一,要重視病人,加強與患者的言語溝通;第二,溝通的秘訣是尊重和愛心。
適當尊重患者選擇權
【主持人】 何教授,如果溝通中發現醫生和患者的意見相左,怎么處理?
【何教授】 這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可能會引起很多的爭議。在此,我們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陳某是退休的高級工程師,肺癌患者,求治時65歲,稍通醫學。2004年2月,他與兒女輾轉找到我。我檢查后,建議先行手術切除,看病理后再作中西醫結合診治。他反問道:“為什么所有的醫師都要我開刀?我能不能不開刀?我有沒有選擇不開刀的權利呢?”我無言以對,只能說:“開刀也許對您來說,是最佳的選擇。”
兩天后,他被子女強行送進了一家??漆t院,醫師會診后還是說要動手術。老人堅決反對。倔強的他,等醫師一走,就獨自逃回了家,并再次找到我,懇切地說:“我只選擇中醫藥治療,即使失敗了,也與您無關,您放心地治療吧?!鳖愃频牟辉附邮苁中g、化放療的患者,我們見得不少,但大多屬文化層次不高者,而知識分子卻很少很少。“病生在我身上,怎么治療,關系到我的生命,難道我沒有權利選擇嗎?!”以此方式詰問和捍衛自己的權利,我更是生平第一次碰到。由于治療方式是患者自己選擇的,所以他也非常配合,其結果十分喜人。以中醫零毒抑瘤治療一周后,咯血便止,9個月后,CT顯示病灶明顯縮小。目前已過了50多個月,快接近五年了。近兩年來還經常郊游、垂釣、參加舞會等,一如常人,活得有滋有味。中藥也已基本不吃了。
【何教授】 此案例給了我多項啟示:其一:患者有沒有選擇治療方法的權利?有的話,醫師的科學推論(診療意見)與患者的自我選擇之間有矛盾時,又應作怎樣的協調平衡,如何取舍?這不僅是醫學倫理問題,也涉及醫學決策中的如何評估及有沖突時怎樣權衡。對此,我個人認定:意識清晰、有一定文化水平且獲悉了病之實情及各種治療方案利弊的患者,應該有這么一個不容剝奪的權利。醫師這時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幫助他分析病情及各種療法的利弊,以利于患者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其二:違拗了患者的意愿,強行施治,有好的動機一定就有好的治療效果嗎?對此,我們持基本否定態度。近來,我治療一個瘦弱的72歲老婦人,亦被懷疑肺癌,但無特殊不適,老人反對手術,家屬卻特當回事,特地從北京請來醫師主刀,結果,過了3個月,病婦瘦得更甚,又徒增胸痛、咳嗽等,天天埋怨子女,如此情緒,何從談及康復?因此,在腫瘤治療中,應認可患者有自我選擇的權利,應在一定程度尊重患者的意愿,這才是人性化的醫療。
必要時患者可以參與決策
【何教授】 有些患者久病成醫,或者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專業素養和求索精神,我們認為,這樣的腫瘤患者在知曉了各種后果的前提下,可以參與醫生選擇治療方案的決策過程。
【主持人】 這是患者對醫生更高級的一種溝通權了吧。
【何教授】 是的,所以要有針對性的把握。
有一案例值得一提:楊某是哲學教授出身,后轉任某重要領導。因長期疲勞、身體透支,確診為晚期胰腺癌,已無手術指征。他第一時間知道了自己病情,然后收集各種相關資料。京城一流的中西醫腫瘤專家拜訪了十多位,放化療效果不佳。通過有關部門,找到上海中醫藥大學,邀我赴京會診。我一到北京,他用整個下午認真和我討論了有關胰腺癌的幾乎所有話題,從生理機制到病理機制,從哲學思路到倫理角度,足足談了三四個小時。深入探討后,他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中醫藥零毒抑瘤治療胰腺癌的“獨木橋”。現兩年有余,他早已恢復全職工作,同時每周打一次高爾夫球。若不提示,誰都不信他曾是個命懸一線的晚期胰腺癌患者。
作為哲學專家,思考嚴密,若不參與討論決策,只是被動地接受治療,也許療效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強調:對這類患者讓他們參與討論治療方案,也是對患者權利的一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