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有話說]:
記得去年迷上美劇《Lie to me》,劇中主角是一個觀察面部表情和隨機肢體語言來探究你是否撒謊及為何撒謊的科學家。而最近又迷上一部叫《讀心警探》的電視劇,劇中男主角通過觀察人的肢體動作,從中發現蛛絲馬跡。片中的人在和他撒謊時都很“怕”他,生怕哪個動作暴露自己。至此,我也開始學習注意身邊的人,結果發現——身體語言真的會泄露內心秘密哦!
很多時候,身體是有記憶的,我們以為隱藏得很好的情緒或感受,常會被我們的身體無意中泄露出去。心理學家赫拉別恩曾提出一個公式:信息傳播總效果=7%語言+38%語調語速+55%表情和動作,可見肢體語言是多么重要。肢體語言往往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所以它很少有欺騙性,許多東西是我們在別人的語言里無法察覺到的。
情緒變化從瞳孔開始
情緒變化首先反應在瞳孔變化上。情緒由中性向愉悅改變,瞳孔會不自覺變大;對使人厭惡的刺激物,瞳孔明顯縮小。情緒狀態由“晴”轉“陰”時,亦有同樣反應;面部借助數十塊肌肉的運動來準確傳達不同的心態和情感。任何一種面部表情都是由面部肌肉整體功能所致,但面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對于表達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顯。嘴、頰、眉、額是表現愉悅的關鍵部位;鼻、頰、嘴表現厭惡;眉、額、眼睛、眼瞼表現哀傷;眼睛和眼瞼表現恐懼。當目光與面部表情不一致時,目光是表達個體真實心態的有效線索。
無意咬筆桿其實是缺少安全感
身體語言簡稱體語,指非詞語性的身體符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姿勢與外貌、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專門研究體語溝通的領域是身體語言學。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周婷麗說:雖然身體語言是追蹤心理狀態的利器,但也會遇到模棱兩可的情況,如果想透過身體語言來了解的更加準確,需要多方觀察,才不會以偏概全。姿勢、表情和動作,可透露人真實的個性與想法,依據隱藏的情緒可分為幾大類:
開放與接納:咧嘴而笑;掌心打開;雙眼平視。
配合:談話時,身體前傾,坐在椅子邊緣;全身放松、雙手打開;解開外套鈕扣;手托著臉。
自信:抬高下巴;坐時上半身前傾;站立時抬頭挺胸、雙手背在身后;手放在口袋時露出大拇指;掌心相對、手指合起來呈尖塔狀;翻動外套領子。
緊張:吹口哨;抽煙;坐立不安;以手掩口;使勁拉耳朵;絞扭雙手;把錢、鑰匙弄得叮當響。
缺乏安全感:捏弄自己的皮膚;咬筆桿;兩個拇指交互繞動;啃指甲。
挫折:呼吸急促;緊握雙手不放;撥頭發;撫摸后頸;握拳;絞扭雙手;用食指點物。
防衛:雙臂交叉于胸前;偷瞄、側視;摸鼻子;揉眼睛;笑時緊閉雙唇;緊縮下巴;說話時眼睛看地上;瞪視;雙手緊握;說話時指著對方;握拳作手勢;撫摸后頸;摩拳擦掌;雙手交握放在后腦勺,整個人向后靠在椅背上。
面試捏弄衣角說明你沒信心
你會不經意間把你內心的想法“透射”出去。如兩人交談,一方說話時另一方雙手抱胸,那是他在提醒說話的人,我對你的話不感興趣。感覺到自己被批評或不認可你的觀點,我想保護自己不受你傷害等等;情侶在一起,如果男士解開上衣紐扣,表明他有了性的沖動,想和對方有肌膚之親;如果你正在和客戶談判,當你注意到客戶開始看手機,身體面向門口,或雙腳朝向大門,那是在告訴你,他想離開,只是不好意思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已;如果你正處在熱戀中,當你的戀人在你說話時目光一直關注你,且仰頭看著你,或身體前傾,那是他或她全部身心都在你身上,對你表示關心的表現,千萬要珍惜這個機會,趁熱打鐵,和對方建立良好的心理鏈接。
假若參加面試,下面這些身體語言會泄露你的不自信和不安全:雙手絞動,不停的扭動身體,低頭看地面,撥頭發,呼吸急促,說話時眼睛朝上,捏弄自己的衣角等,所以,面試官會從這些細節中看出,其實你已經不勝任所申請的職位了。
“讀心”也能幫你教育孩子
有時,讀懂別人的“心”是溝通或是教育的“利器”。比如,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停的眨眼,或雙手絞動,或咬指甲、或拉耳朵,其實已告訴爸爸媽媽“我好緊張”,“我很害怕”,如果父母讀不懂孩子的肢體語言,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批評指責辱罵,則會給孩子造成心靈傷害,那么,這個孩子以后將會對父母關上心門,什么也不告訴父母,就像是網上流行的一句話“我一直在等待你的關心,但是等到我終于關上了心門”那樣,導致親子間出現隔閡,互不交流,而父母還莫名其妙,不知道孩子為什么什么都不和父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