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是位全職媽媽,自從兒子明明進入幼兒園讀大班后就開始困惑不已:兒子上大班前作業還不是很多,即使有也是以讀和說為主,寫得很少,但自從去年進入大班后,開始學習小學一年級的課程,作業明顯增多,而且都是以寫為主,量很大。每天大約要花2個小時才能做完功課。“孩子辛苦,我也心煩。有時真想給孩子轉園了,可看見其他孩子都這么學,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不知如何是好。”
兒童思維發展分為三階段
“為什么不提倡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我們先從兒童思維的發展階段說起。”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門診主任劉盈講解道,兒童思維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動作思維階段、形象思維階段和邏輯思維階段。二歲以前,孩子的思維是通過感受實物,伴隨著動作來實現的,稱之為動作思維階段;二到六歲之間,孩子是依靠具體形象來思維。例如,在做計算時,家長用蘋果來舉例子,孩子就容易理解;到了六、七歲,孩子邏輯思維剛剛開始萌芽,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之間,是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過渡時期。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孩子的邏輯思維得到豐富的發展。
培養孩子身體統合能力更重要
“欲速則不達。幼兒過早接受小學課程獲得的只是即時效應,并不是真正的認知。”劉主任認為,學齡前教育應該是組織多種形式的游戲,鼓勵孩子與同伴兒交往,培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培養獨立性。如果按照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幼兒學習、完成作業,無疑是違背了孩子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
“現在很多一年級的小學生跳繩不能連續跳到20下,還有的孩子知道3加4等于7,動手寫卻總是寫成6,就是因為幼兒時期缺乏手腳訓練,導致腦和手的協調能力不強。”因此,幼兒教育應該從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幼兒園以游戲為主,通過游戲來培養孩子身體的統合能力,給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拔苗助長”危害不可忽視
[危害1] 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幼兒的身體機能和神經系統都很脆弱,有研究顯示,孩子年齡越小,專注力時間越短:3歲約為9分鐘,4歲約為12分鐘,5歲約為14分鐘。如果長時間注意力太集中,大腦易疲勞,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危害2] 導致近視、駝背
雖然幼兒時期其骨骼比嬰兒的要硬些,但仍需保護,防止變形。幼兒的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尚未發育成熟,還不夠靈活、協調。過早寫字,孩子只知道要拿住筆,卻不管是否拿對筆。這樣會導致幼兒握筆姿勢不正確、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癥狀的產生。
[危害3] 出現不同程度的自閉
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和所運用的強制性方法不僅會使孩子的興趣被壓抑,還不利于孩子的個性健康。不少孩子由于學習壓力,出現不同程度的自閉,不愿與別人交流。有的孩子則以自我為中心,經不起挫折、批評,將來一旦遇到挫折就可能改變一生。
[危害4] 產生厭學情緒
孩子在幼兒階段如果過多地學習了一些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能獲得好成績,會養成不愛動腦、不愛思考的不良習慣。當他們再面對新的學習內容,容易產生不適應,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急躁,甚至厭學等情況。
另外,部分幼兒園教師在教授知識上沒有達到小學教師水平,知識傳授的不準確,幼兒一旦形成了錯誤的認知,到了小學后,教師往往下大力氣也難以糾正。
【專家呼吁】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起跑線”意識
不少家長挖空心思地選擇幼兒園,一心想讓自己的孩子多學一點知識,殊不知單調的學習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孩子錯過了一些受教育的“關鍵期”,如3歲前是訓練口語的關鍵期,結果被英語、算術過多地擠占,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孩子學齡前的教育方式,家長起著決定作用。“大家都知道大器晚成這句話。這說明了孩子的智力發育情況各不相同。”劉主任說,18歲以前,都是孩子智力的發育階段。所以,家長朋友們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切莫心急,不要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只要孩子身體健康,遺傳基因沒有問題,遵循大腦的自然發育規律,孩子就會健康、聰明、快樂的成長起來。
【小鏈接】
國外幼兒園都學啥
美國孩子練動手能力
美國幼兒園的教師通常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豐富的兒童教育實踐經驗,幼兒園給孩子設置的學習課程不多,而以動手制作手工和戶外活動居多。
日本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
在日本的幼兒園里,除了會教授給孩子們一些基本生活常識之外,其一大特點就是進行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通過玩樂來培養他們健康的身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澳大利亞玩得開心最重要
澳大利亞幼兒園基本上幼兒教師與兒童的比例不會超過1:10。這些幼兒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里玩得開心,從而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幫助他們更好地與同齡人建立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