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魏書生因贊揚孔夫子是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并且不滿某些“運動”而受到批判。某一位廠領導從他的日記、文稿中整理出他的“反動言論”竟達108條之多。有的時候,他一天要挨三次批判。他被調離了政工干部的崗位,下放到車間勞動,接受群眾的監督改造。
魏書生在逆境中站得很挺拔,走得很矯健。他堅定地說:“十年之后,可鑒今日之是非。”
在那種環境中,再堅強的人也會有煩惱,有困惑,有茫然,有消沉。挨了一天批判的魏書生,忽然產生了一種感覺:“我徘徊在牢獄與死亡的邊緣,這也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吧。”說來也怪,此時此刻,他很快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感到花更紅,草更綠,水更清,天比往常更藍,云比往常更加姿態萬千,連散發著汽油味的空氣吸起來都感覺清香。他想,自己該為那些在危難中援助過自己的人做些什么?他還想,自己對這個生活過的世界應該說些什么?于是,那一天他做了不少實事。他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竟然寫了四千多字的書信、材料。正因為實事做得多,心靈反倒獲得了解脫。
人間正道是滄桑。魏書生在冤案被洗清之后,在成為全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之后,更加熱愛生命,更加珍惜時間,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他曾搞了幾次這樣的實驗:“假設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該怎樣深情地眷戀這個世界,該怎樣為別人、為世界多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又該怎樣珍惜這每一分、每一秒。”
魏書生幾次實驗的結果都證明:每當他這樣想,這一天的工作效率便比平常高得多。每當他這樣想,心情就容易快樂,因為今天活得非常有意義,何況并不真是最后一天。每當他這樣想,第二天往往也能做更多的實事。
一些研究工作效率的專家,也研究過人在什么時候工作效率最高的問題。他們研究的結論是:在規定完成任務時限即將到來的前夕,人的工作效率最高。
魏書生看到了專家的研究結論之后,深表贊同。他聯想到自己刻骨銘心的挨斗經歷和幾次實驗,深有感觸地說:“誰要想不虛度此生,提高工作效率,誰就要常以生命最后一天的緊迫感,抓住今天,抓住即刻,朝氣蓬勃投入新的生活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