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孩子與家鄉(xiāng)
2.捕捉家鄉(xiāng)流轉(zhuǎn)的風情
經(jīng)常收到少年朋友的來信:“張老師,城里的小朋友寫作文可以寫汽車、高樓、商廈、公園,他們的作文可以展示現(xiàn)代的美。農(nóng)村的小伙伴們接觸的除了田野、大山就是貧窮、落后,我們的作文該怎么展示家鄉(xiāng)的美?”
我給咱這兒的同學們上課,講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講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講流碧滴翠的林海,講一碧千里的茫茫大草原,同學們都為“云橫秦嶺”的壯麗景色而驕傲,為“桂林山水甲天下”而自豪,更羨慕在那里生長的小朋友有個美麗可愛的家鄉(xiāng)。有的同學就這樣感慨:“要是我們生活在那里就好了。”“咱們這里沒有公園,沒有游樂場,也不在城市里,咱這里要是有名勝古跡該多好啊!”
我對同學們說,我們的家鄉(xiāng),不一定有名勝古跡,但也處處充滿了美。有自然美,風情美,建筑美,人物美。不說別的,光自然風光的美就有很多很多內(nèi)容。城市有城市的優(yōu)勢,高樓林立,現(xiàn)代化的通訊、交通,學生知識面寬,視野開闊。農(nóng)村也有農(nóng)村的優(yōu)勢,這兒五光十色,絢麗多彩。我們生活在純凈如畫的大自然中,這兒有江河溪流、堰塘溝壩,有林木果樹、雞鴨牛羊。在直接或間接的生產(chǎn)勞動中、實踐中,增見識,得啟發(fā),受教育。豐富的生活,情感的波瀾,生活的苦樂,都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
我們這兒,位于沂蒙山腹地。這里四面環(huán)山,交通不便。一位作家曾這樣描述過我們的小山村:“在沂蒙山的深處,有個西棋盤村,全村80多戶人家,像抖落的棋子,掖在峪道里,掛在山梁上,繁衍生息500年,人口還不足300。這樣一個深山中的小村,幾十里外便無人知曉,山民們棲居于此,默默地忍受著貧窮與愚昧的煎熬……”
可是,小村盡管信息閉塞、文化落后、經(jīng)濟貧窮,但這里峰壘崮疊,山清水秀,山勢奇特,風景優(yōu)美。針對這一特點,在作文課上,在學生的第二課堂時間里,我常常帶領(lǐng)少年朋友登山攀崮,去發(fā)現(xiàn)美,追蹤美,記錄美,進行作文速寫練習。
春天,柳綠桃紅,大雁北歸,嶺坡初見點點迎春,山野盛開叢叢野花;夏天,翻滾的麥浪,傾盆的大雨,刺眼震耳的雷電,陰云密布的天空;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樹葉黃了,落了,莊稼成熟了,紅高粱,黃金谷,壓滿枝頭的水果;冬天,大雪飛舞,北風呼嘯,樹掛滿山都是,簡直是玻璃的世界,琉璃的乾坤……
這一切,都是寫作文的好材料。
清晨,云霧滿山飄,旭日爬東山,我領(lǐng)著學生,踏著濕漉漉的雜草,走向田野,走向菜園,去描述山溝這清新美麗的早晨。
黃昏,寫飛鳥歸巢,寫夕陽西下,寫晚霞映天;晚上,寫繁星,寫銀河,寫小船一般彎彎的月牙,寫拖著長尾巴的掃帚星,也寫田野里星星點點的篝火。寫貓頭鷹捉田鼠。
白天,寫山坡上一嘟嚕一嘟嚕酸得流口水甜得舒心懷的野酸棗,寫紅得耀眼的瑪瑙一般寶石一樣的山里紅,寫山谷的小溪唱著歌兒彈著琴弦流向遠方……
就這樣,在我們這偏僻的山鄉(xiāng),同學們學會了用文字捕捉家鄉(xiāng)的美,展示家鄉(xiāng)的美——
《我們村變了》
我的家鄉(xiāng)西棋盤,總共才70戶人家,但在全縣出了名。因為什么?因為這兒有這么一句民謠:“西棋盤,石頭多,缺水缺糧缺老婆。”這是以窮出的名。我們村四周都是山崮。西邊是錐子崮,山尖尖尖的,像一把朝天錐子;北邊是枕頭崮、雞頭崮、斧頭崮,不用我細說,您聽聽這些名字就知道什么樣了。東邊是東漢崮,南邊是馬頭崮、板子崮。有這么一副對聯(lián)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山連山山靠山山山相串,崮連崮崮靠崮崮崮相連。”上級領(lǐng)導(dǎo)誰提起這里,誰皺眉頭。汽車進不來,拖拉機過不去。騎自行車來檢查工作吧,一到山口就得把自行車放在肩上扛著。
不過,這已經(jīng)是老皇歷啦。我們村變了。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多栽樹”,這兩條我們村都占上啦。劉成吉叔一上任,就帶領(lǐng)全村200多口人,在村南邊鋪出一條水泥路,打開了通向山外的南大門。又在200多畝山嶺地上栽了蜜桃、香椿芽、蘋果樹,過去連兔子都不歇腳的山坡地,現(xiàn)在成了村里的搖錢樹、聚寶盆。如今,每到山貨下山季節(jié),山外的商販們就開著汽車、拖拉機進山來了。貧窮被拉走了,富裕被拉進來了。最近,電又通了,一到晚上,全村燈火輝煌,“缺水缺糧缺老婆”的歷史一去不復(fù)返了。我們村真的變了。(李建)
這篇作文介紹了小山村幾年來的巨變,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家鄉(xiāng)的贊美之情。
劉潔同學五年級時寫的《我愛家鄉(xiāng)風光美》系列作文,其中分別寫了槐花河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以及人們特別是小作者自己圍繞小河的活動,寫得感情真摯,親切動人。
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睿智的眼睛。而教師的職責,就在于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熱愛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塑造一顆顆純真美好的心靈。當然,我們的家鄉(xiāng),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每日每時,并不是“處處、時時皆美景,”這就更需要我們幾代甚至幾十代人,憑借美好的心靈,積極地去努力,去完善,去建設(shè)。小朋友們應(yīng)當在這流動的“美”中,不斷成長進步,并滿腔熱情地去捕捉故鄉(xiāng)美麗流轉(zhuǎn)的風情。
3.作文——為我的家鄉(xiāng)做廣告
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可以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物產(chǎn)。老師在對小朋友們進行熱愛家鄉(xiāng)教育時,總少不了列舉出一些令家鄉(xiāng)人驕傲、令外地人羨慕的獨特物產(chǎn)來。贊美家鄉(xiāng)豐富的物產(chǎn),應(yīng)該成為小朋友們進行日記練筆的重要內(nèi)容。
縱觀小學語文課本,贊美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文章就有很多。《富饒的西沙群島》,介紹了西沙群島豐富的物產(chǎn),如海底魚類、海灘貝類、海島鳥類等;《葡萄溝》介紹了新疆吐魯番的葡萄;《我家故鄉(xiāng)的楊梅》介紹了江南著名的水果——楊梅。《大理石街》介紹了云南大理巧奪天工的大理石……
教學這類課文,我在“我愛祖國山河美”的思想基礎(chǔ)上,這樣啟發(fā)同學:“他們那兒出產(chǎn)那些舉世聞名的東西,咱們這里有哪些值得咱們驕傲的物產(chǎn)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發(fā)言:
“我們這里出產(chǎn)柿子,可以做柿餅,味道甜,顏色好看,人見人愛。”
“我們這里盛產(chǎn)帥李,熟透了紫紅紫紅的,個大皮薄,兩三個一斤可以賣三塊多錢,城里人最愛吃了,俺爹去賣,他們總爭著買。”
“我們這里有香椿芽,可以炒著吃,可以腌咸菜,還可以賣錢,外地人都喜愛咱們這里的香椿芽。”
“咱們這里有大地瓜,可以造淀粉,造粉皮,造粉條,還能做地瓜棗,可甜可甜了。”……
根據(jù)大家的發(fā)言,我布置日記作業(yè):“認真觀察咱們這里的一種物產(chǎn),寫成日記。”
這類日記,同學們都很喜歡寫。他們對描寫對象都比較熟悉,很有感情。
一個金風送爽的下午,我“收獲”了100多篇“家鄉(xiāng)物產(chǎn)日記”。我從中選出28篇,編印了一期《山芽》特刊。小作者們都懷著深深的愛、濃濃的情描寫了自己所熟悉的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李艷寫的是《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系列日記;劉金龍寫的是《家鄉(xiāng)的帥李》,介紹了山溝的特產(chǎn)帥李;安錦寫的是《我愛家鄉(xiāng)的柿子》,介紹了沂蒙山的甜柿子;王關(guān)云寫的是《我愛山里的香椿芽》……
下面是《我愛山里香椿芽》這篇日記。
《我愛山里香椿芽》
(1)香椿發(fā)芽2月28日晴
下午,我到山坡的香椿樹林里玩,看到香椿芽芽兒露頭了,紅紅的,嫩嫩的,芽芽上長著比我臉上的汗毛還細的毛茸茸的短毛。這些芽兒在嚴冬里孕育,初春里誕生,在春風的撫摸下長大。我把鼻子湊到小芽芽跟前一聞,就覺得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兒鉆進鼻孔,香得鼻子癢津津的。
(2)掰香椿芽3月19日晴
吃過早飯,我和媽媽去掰香椿芽。我們挎了一個大籃子,拿兩個高腳凳子,來到香椿林。媽媽囑咐我:“這是掰頭茬兒,只掰一圈老的、長的,留著新芽兒再冒再長,記住了?”我點點頭,腳踏板凳挨棵兒掰,一會兒掰滿一籃子。看到遠處的山坡上,全村老少都在掰頭茬香椿芽,一邊掰一邊說說笑笑的。
掰完香椿芽,我和媽媽坐在板凳上,用茅草把它們綁成一扎一束的。媽媽說:“一斤五六元,種這玩意兒比種什么都強。”
這時候,我的全身都被香椿味兒熏透了,就是再過三五天,味兒也飄不完,散不盡。
(3)賣香椿芽3月20日晴
早晨,我被“噔噔噔”的拖拉機聲驚醒了。
媽媽說:“一準兒是收香椿芽的來了。”
我們趕忙出去打聽,一問,果然是收香椿芽的。我們趕忙跑回家,抬著香椿芽往大隊跑,已經(jīng)來了好幾家了。一籃一籃挨號排在拖拉機旁等著過秤。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栽個百兒八十棵香椿樹,季節(jié)一到,就去城里領(lǐng)販子來收購。
香椿樹不強求好地,山嶺薄地也能長,水溝旁,地堰邊,草荒里,山坡上,到處都栽著。這一回,我家賣了40多斤,200多元。
裝上車了,大吹叔走到販子跟下說:“您把這玩意拉到哪里去?”販子說:“這些全拉到上海、北京去,有的說不定還拉去外國呢。”
幾句話說得老爺爺老奶奶們直吧嗒嘴:“天,這玩意還出去留洋!”
汽車開走了,香椿味兒撒了一路。
(4)炒香椿芽3月24日晴
“頭茬賣錢兒,二茬炒盤兒”,這是俺山里炒香椿芽的一句俗話。第二茬香椿芽長出來了。中午放學回家,媽媽早掰來了紅香椿,洗凈切碎備用。媽媽先把鍋兒燒熱,放上油,燒熱了放上鹽、姜、蔥花。炒糊了,倒上香椿芽,拿把小鏟翻幾下,打上幾個雞蛋,再翻翻,蓋上鍋蓋,再咕嘟一會兒,猛揭開鍋蓋,呀!一股香味兒立時盈滿屋子,把人推個趔趄。這香味兒馬上擠出屋門,飄出天井,大街小巷都飄著誘人的香味兒。大街上馬上有人吧嗒嘴:“真香!老王家炒香椿了,走,嘗嘗去!”不一會兒,家里涌來三四個人,你一口,我一口,邊吧嗒嘴邊喊叫:“香椿芽,炒雞蛋,龍肉也不換,不假,一點不假!”
(5)腌香椿芽4月11日晴
漸漸地,香椿芽一茬一茬老了,再賣也沒有人要了。我和媽媽掰來一大簍,一把一把放在盆里,撒上鹽末兒,就像揉面團子一樣揉啊揉,揉好了放在小缸里,放一層香椿放一層鹽。再過三五天,拿一嘟嚕卷在煎餅里,再卷一棵蔥,甭提多好吃了,又脆又香,肚子撐圓了還想就著涼水吃一嘟嚕呢。 (王關(guān)云)
這幾篇日記先后在十幾家報刊發(fā)表、轉(zhuǎn)載過。發(fā)表后,小作者先后收到三百多封小讀者的來信。日記的發(fā)表也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日記發(fā)表的那一年開始,每到掰香椿芽的季節(jié)和柿子、栗子收獲的季節(jié),不遠百里、千里而來的汽車、拖拉機,嗚嗚響著駛向沂蒙山里的西棋盤,問他們怎么得到的信息?販子們都說看了自己家孩子訂的報刊上你們這里的小學生發(fā)表的文章。自然,每一回來他們總少不了到我們村的小學校來看看寫文章的小學生長得什么模樣兒,總忘不了讓王關(guān)云、安錦為他們的孩子寫幾句勉勵的話。
通向西棋盤的小路越來越寬,西棋盤通向山外的路也越伸越遠。鄉(xiāng)親們都夸獎小學生竟能干大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寫文章做廣告”,山貨不愁賣了,價錢自然也高出許多。一位省報記者評價這一現(xiàn)象說:“教育為振興當?shù)亟?jīng)濟服務(wù)。”
當初引導(dǎo)學生寫日記時,誰會想到日記還會產(chǎn)生這樣的作用呢?
(本文選自《憑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