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基本工具,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歷史教學就是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給學生再現過去,掌握歷史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照本宣科,語言無味,那么歷史課可能是呆板的讀書課,“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使學生喪失對歷史課的興趣。如果教師信口開河,那么歷史課就變成了天花亂墜的吹牛課。因此,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是很重要的,只有注意了自己的語言技巧和修養,才能讓歷史課堂像“磁石”一樣,深深地吸引學生。歷史課堂的語言藝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歷史課堂要有抑揚頓挫的節奏美
美國心理學家賽門斯指出:“在教師的許多特性中,語調占著一個重要地位。一種不好聽或低沉的語調,很可能阻礙教師成功的事業。”在歷史課堂中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都要根據內容不同而隨時調整不斷變化,使聲音跌宕起伏,語調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教師講課語速不能過于平緩,像老和尚念經,索然無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但是語速過快,就像發射機關槍,學生根本就聽不清楚,更談不上理解和思維活動的伸展,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一堂課40分鐘,教師應該用適合課堂教學的語速,字字句句都讓學生聽得清楚,吸收進去,達到教育的目的。教師在課堂講述中還要控制好語調,時而高昂,時而低沉,使課堂有抑揚頓挫的節奏美。有的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堂課都用高音和強音,以為只有這樣才能“鎮”住學生,把課講得更加生動、有趣。可是講課聲音太大,語音的刺激太強,會使學生很快由興奮狀態轉入抑制狀態,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聽課的效果。有的教師放低聲音,循循善誘,敘事說理娓娓道來,時而激昂慷慨、時而鏗鏘有力、時而低沉凝重,帶領學生在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的歷史空間自由馳騁,整堂課給學生以最美的教育享受。
二、用語準確、用詞嚴謹是歷史教學的靈魂
歷史學科“過去性”的特點要求教師在講解歷史事件、描述歷史人物、分析歷史背景時,必須“言之有史,言之有據”,來不得半點虛飾和造作,不可以為了烘托主題、渲染氣氛而損害歷史的本來面目。準確、嚴謹是歷史教師語言的首位要求,否則會出現知識性或科學性錯誤。例如秦滅六國之前,嬴政是秦國的國君,稱為“秦王”;秦滅六國,嬴政稱帝,這時的嬴政,必須以“秦始皇”相稱。“秦國”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顛倒了時序,前后混用,就是科學性的錯誤。再如:有的教師由于歷史概念模糊出現了這樣的表達:“1840年6月,英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這就不確切,不符合歷史實情。“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雖一字之差,但卻代表兩個時代。1840年前后,英國處在“資本主義”時期,并未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這樣的誤區,把錯誤的知識傳授給了學生。
三、精練的語言是歷史課堂的點睛之筆
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多,課時少。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語言駕馭能力,課堂上內容空泛,廢話連篇,詞不達意,必然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損課堂的質量。如果教師用簡明扼要、干凈利索的語言講清楚復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這將大大提升課堂的效果,精練的語言歷史課堂的點睛之筆。語言精煉的最大敵人就是說話重復和“打官腔”,這會使你的課堂蒙上一層塵霧,使豐富而有意義的內容失去它應有的光彩。語言的精煉并不是晦澀難懂的專業用語,使人聽起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相反卻是教師能用準確、利索、簡單的語言把邏輯性強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講解清楚,讓學生獲益匪淺,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法西斯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引用希特勒的原話:“把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抹掉,是我不可動搖的意志”,法西斯德國瘋狂侵略的囂張氣焰便暴露無遺!
四、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豐滿歷史課堂
古人用他們的勤勞、勇敢、智慧創造了歷史,使我們人類得以生息繁衍。教師在用語言進行歷史再現時,如果只是幾句干癟的“書面語”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歷史學科的博大。教師應該通過有生命力的語言,把歷史講“活”,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聽得見來克星頓的槍聲,看得見《蒙娜麗莎》的微笑,觸摸得著元朝軍隊的鐵騎,感受得到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無奈。歷史教學中,教師生動的描述、慷慨激揚的講解,會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學生的共鳴。讓歷史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心靈受到震撼,感情得到升華,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古代建筑,如果只用“工程浩大”一句話來概括,平淡、干癟、沒有感染力。教師如果這樣講:“用造長城的磚石土塊筑成一道高兩米半、寬一米的長堤,足足可以繞地球一周。如用來鋪筑一條寬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馬路,可以繞地球三四周”,學生就對長城的工程浩大便有了一個真切的感受,更有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壯志。
五、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點亮歷史課堂
現在很多學生不喜歡歷史課,因為內容多、線索復雜,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教師講授方法欠佳的話,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蕩然無存。再加上很多教師上課時把歷史課變成了對一大堆歷史事件原因、經過、結果、影響分析的固定模式,使學生感到歷史課枯燥無味,厭學情緒油然而生。怎樣驅散學生的厭學情緒,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善于運用幽默制造輕松的氛圍,是點亮課堂,出奇制勝的好方法。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維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師用幽默創造出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接近了師生距離,師生在談笑風生中實現了教學目標。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健康、樂觀、全面地發展。如講述中國古代史嘉靖皇帝時,為加強學生對這位無能皇帝的印象,教師一句:“嘉靖嘉靖,家家都干凈”,就把當時老百姓被剝削得一干二凈講得淋漓盡致。這種諧音幽默法,使學生輕松掌握了知識點。
總之,歷史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教學語言藝術,提高自身語言修養,用形象、生動、準確的語言將波瀾壯闊、絢麗多彩的歷史生動形象地再現于課堂,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讓歷史課堂盡顯魅力!
(拉薩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