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其文化特色十分突出,對文化背景也有相同依賴性。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Lado)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在整個人類文化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語言始終是與文化同步發展的。因此,外語教學應注意文化的差異性,避免學生因文化遷移而出錯。而文化意識的培養,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關鍵詞:課堂教學;培養;英語文化意識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何為文化意識?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對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文化意識培養教學,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一、比較法
比較法是評判人與人或事與事之間相同或相異的程度,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相似點或不同點。比較法是培養學生英語文化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法。在這里主要是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對比說明,引起學生重視,做到知己知彼。
第一,可以從稱呼、招呼語、告別、做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比如,每天早晨,當老師和學生見面時,我們習慣于“Goodmorning,teacher”這樣的稱呼,似乎也沒什么不妥之處。然而,在英語中“teacher”一詞不能用作稱呼語,僅是表示某種職業的名詞。在英語國家中,學生稱呼老師常用“Mr /Miss /Mrs+姓”來稱呼。如一個叫Kate Brown的女教師,學生通常這樣跟她打招呼“Good morning,Miss Brown”,或只需說“Morning”。但漢語中的稱謂比較嚴格,對長輩一般不可直呼其名,不然會被認為是不尊重長輩。碰上熟人或朋友,中國人除了說“你早,你好”之外,還可以說“你來了”“上哪”或“吃了”,而英美人會說“Hello”“How are you”等問候語。如果用英語“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What have you bought”(買了啥),英美人會認為你干涉了他們的私事,使他們窘迫尷尬,影響了交談的正常進行。
第二,比較相同的詞匯概念,不同的文化內涵。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藝術、民俗風情等無不在詞匯中得以體現。詞匯語言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其語義和搭配都深深打上了該語言文化的烙印。英語中有些詞的概念意義與中文一致,但文化含義迥異。如,中國人歷來把“龍”dragon視為“吉祥”和“權力”的象征,因而我們的語言里就有了“龍飛鳳舞”“望子成龍”等成語。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龍”卻被看做窮兇極惡的怪獸monster,在俗語中還被認為是“兇狠的人”。又如英語中的phoenix象征“復活、再生”,漢語意思是“鳳凰”“吉祥”。另外如ambitious一詞,在美國文化中是褒義的,可作hardworking理解;而在中國文化中提到ambitious,人們常聯想到“野心、不擇手段”等貶義。因此,同一個詞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帶有不同的褒貶色彩。
二、講解法
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化,并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西方社會,使語言既是學習的對象,又是了解和認識英美文化的工具。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在教學中特別注意抓住一些能夠集中反映英美國家文化和社會特征的典型語言材料進行講解與分析。
比如學習Abraham Lincoln一文時,在講解這一課時,先要向學生介紹美國南北戰爭背景,只有讓學生了解了,他們才能明白,南方的一些人為什么也反對奴隸制的廢除。另外,在語法、篇章結構上,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受文化的制約。英漢兩種語言在語法概念、句法及篇章結構上的差異都體現了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有意識地進行對照比較,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該語言,讓他們在使用英語時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語法概念方面,英語中性、數、人稱、時、體、態等都有明確的形式標記;句法方面,英語常常以核心句或詞為中心層層展開,結構嚴密,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漢語句子大多結構松散、隨意,沒有特別明顯的形式標記詞,以意合為主。漢語句子被動句較少,反映了中國人長期以來以人為中心的思維習慣;而英語中被動句較多,反映了講英語民族重客觀、重邏輯的思維方式。英漢民族的時空表達方式也截然相反。表達時間地點,中國人習慣由大到小,而講英語的民族則習慣由小到大。篇章結構方面,講英語民族受其思維方式的影響,趨向于線性的直接表達方式。文章中一般開頭都有主題段,每段有主題句,結尾得出結論。段與段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結構緊湊,邏輯性強。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以教材為依托,向學生介紹中英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
三、觀察法
采用觀察法在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面怎么樣體現呢?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洞察能力。語言不僅傳達文字內容,同時也載著一定的社會信息,一個人使用語言的風格常常會流露出這個人的社會背景、文化水準、家庭出身背景等各種情況。其次,通過觀看反映英語文化的體態語的電影,來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眾所周知,體態語是一種非語言行為,但它作為一種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方式,不僅僅是一種非語言符號系統,同時也是一種語言現象,一種文化形態,也具有語言交際功能。由于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社會土壤和文化氛圍,有不同的發展歷史和空間,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中國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重視倫理道德、等級制度和群體取向;而西方國家由于受平行或平等社會格局的影響,強調個人取向。所以,在舉手投足之間無不反映深厚的文化根源,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性。而所有這些,都可以通過觀察法來解決。如表示不知道、不贊成或無可奈何等含義時,中國人習慣搖搖頭或擺擺手,西方人則喜歡聳聳肩。英語國家除了問候禮節外,人們非常重視保持私人空間,交際時竭力避免彼此的身體接觸,如果確因擁擠或不小心無意觸碰,大多會立即表示歉意,因此對于中國人的手拉手、摟摟抱抱、勾肩搭背等親密動作及公共場合的擁擠行為,他們感到莫名其妙。由于文化不同,相同形式的非語言行為表達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如中國人表示驚訝或知道自己做錯事后伸伸舌頭,而英語國家人向別人伸舌頭則表示不屑一顧;中國人豎起大拇指表示贊同、滿意、高興,而西方國家則表示要搭車。
總之,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具有深厚文化修養的外語人才,我們要把對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貫穿于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英語教學的各階段,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外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廣元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