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產業正面臨著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創新型和高附加值服務型產業升級的緊迫形勢,對工程人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不少中外企業卻反映,近年來的工科畢業生缺乏對現代企業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缺乏團隊工作經驗,溝通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歸根到底,這樣的現狀和目前工科教育產學脫節有關。
受傳統教育思想和理念影響,大學工科課程體系設計往往片面強調學科導向,學科之間缺乏關聯和交叉、融合。內容上偏重專業知識教育,忽視素質和能力培養;教學方法上通行以教師為中心、課堂講授為主,理論考試成績評價學生的模式,給學生留下的自主學習、實踐、發展空間太小。課程間的關聯很小,教師多只追求自己課程的知識系統性、完備性,卻不知如何服從專業的整體培養目標,不了解職場的需求。
工科教育的產學脫節也導致了人才培養不理想。有的工科高校“關門辦學”,缺乏跟產業、社會的溝通互動,不了解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卻要一相情愿地為它們提供“人才產品”,這樣的工科教育必然難以滿足產業需求。工科的諸多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幾乎清一色是教授,沒有產業界代表;大多數教師也是從校門到校門,雖有高學歷和研究經歷,但缺乏工程背景和產業經驗,難以和產業界溝通。
此外,“通識教育”理念弱化了專業內容和工程實踐,造成了人才培養對產業實踐和工程訓練的忽視,使得學生只能“通識地”了解一些表面理論,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論,更不會應用。
現在的產業界要求人才既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要有其他方面的復合素質和能力。這對我國工程人才培養理念、機制和方式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
目前,將產業界所需的能力、素質、知識、技能明確具體地規定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中,實現教育界與產業界的無縫連接,顯得愈發重要。工科教育課程體系必須以綜合性研究項目為載體,同時能反映職場典型工作和任務,具備難易適中的復合性。教師隊伍中不但要有具備豐富的項目選題和研究經驗的學術導師,還要有來自一線產業的專家。由專任教師和產業兼職教師合作完成人才培養。唯有各個方面協調合作,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工科人才。
(張爍、董雅婷根據北交大查建中教授在
2011城市可持續論壇上的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