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而當前的考試制度還存在不少弊端。改革課程考核模式,注重過程考核,能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加高效,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闡述了過程考核的意義,并結合教學經驗介紹了一些過程考核的辦法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課程考核;考核模式;過程考核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科學合理的考核模式不僅能對整個教學起到反饋、調節、評價、促進作用,而且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當前的考試制度還存在不少弊端。
一、傳統的課程考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的課程考核模式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積累。在傳統的課程考核模式中,期末考試是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其所占的比重往往是最高或較高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也是作為衡量課程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水平的主要依據。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學生忽視日常學習中課程知識的積累、考前臨時抱佛腳,以致學習效果不佳、考試成績不理想的現象頻繁出現。
(2)傳統的課程考核模式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由于單一的期末考試是在課程教學結束后的考核,對學生在考試中出現的問題未能及時反饋給學生本人,不能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進行及時修改,因而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二、合理設計過程考核,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如果能夠將對課程的考核重點放在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也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合理的階段性、過程性的考核,并及時向學生反饋考核結果及改進建議,是否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現以《計算機應用基礎Ⅱ》作為樣例,闡述本人實施過程考核的步驟及心得體會,以供分享。
(1)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教學進程、考核目標,以“能力本位”為目標設計考題。以《計算機應用基礎Ⅱ》為例,根據教學目標,教師在一個學期需要對三大知識模塊進行講授。其中,第一模塊在《計算機應用基礎Ⅰ》中已有部分講授。教師可以根據各大知識模塊需要學生達到的能力、教學進程、考核目標設計考題。教師在設計考題時應圍繞“知識、技能、素質”進行設計,盡可能地體現“能力本位”:盡量覆蓋主要知識點和技能點,為了增加考核內容的可操作性、趣味性,教師可以圍繞職業能力培養目標設計某項或多項任務。另外,在同一模塊的多次考核內容設計中,可以在第一次考核內容中設計基礎任務,在接下來的考核內容中設計較難的任務,并且可以涵蓋之前考核內容中的知識點,特別是易錯知識點,以便幫助學生復習、強化。為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在考核過程中對課程知識點有進一步的認識,對于一些較難解決的問題,教師可適當提供參考資料以及備注一些操作注意事項。
(2)合理安排課程進度,組織學生進行考核。為方便了解學生在考核過程中的操作情況,并對考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答疑,過程考核(可以代替作業)應盡量安排在課上進行,這也減輕了學生課下做作業的負擔。但教師必須合理安排課程進度,保證有足夠的時間組織學生完成該考核。
(3)反饋考核結果,要求學生完善各知識點的掌握。教師將學生在考核中出現的問題及改進建議反饋到學生本人,要求學生及時修改錯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考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學生的實際考核文檔作為樣例進行講解。
(4)調節授課、考核的方式及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考核中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摸清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調整授課內容;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考核情況,設計更加完善的考核方案。
三、結束語
本人通過使用以上四個步驟完成《計算機應用基礎Ⅱ》的四次考核,得出了一些統計數據(本數據是以220位學生的考核成績作為樣本計算)。
第一次(考題屬于第一模塊)、第二次(考題屬于第二模塊)、第三次(考題屬于第二模塊)、第四次(考題屬于第三模塊)考核情況分別如下:考核成績(98~100分):5.00%、30.00%、57.27%、61.36%;(90~97分):28.64%、46.36%、31.82%、25.46%;(80~89分):40.00%、23.18%、10.46%、13.18%;(70~79分): 18.63%、0.00%、0.45%、0.00%;(60~69分):7.73%、0.45%、0.00%、0.00%;(0~59分):0.00%、0.00%、0.00%、0.00%。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第一到第四次考核成績中的優秀率、良好率越來越高,成績處于中或差的學生越來越少。在過程考核的中后期,學生達到或接近滿分的越來越多,需要教師反饋給學生需要改進的內容也越來越少。對于得滿分的學生,教師只需要對其進行適當鼓勵。
綜上所述,課程考核本身是實現教學目的和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合理的階段性、過程性的考核能夠對整個教學起到反饋、調節、評價、促進作用,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其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加高效,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海容.德國職業教育對我院高職教育課程考核模式的
啟示[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