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在通州市劉橋中學上了一堂公開課,是高一經濟生活中的“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是一個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很具有開放性。為了上好這一課,我做了精心準備。課堂教學在我的設計中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當我和同學一起順利地分析完從眾心理和求異心理帶來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后,我提出了要正確地把握這兩種心理。接下來,就應該是介紹攀比心理了。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的討論沿著我設想的方向進行著:
我:現在,在我們的學生當中,出現了衣服要穿名牌的、音樂要用MP3聽、手機功能要齊全等現象,請問這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消費心理?
生:攀比心理。
我:那么同學們討論一下,談談攀比心理對我們青少年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生:一味追求名牌,是一種浪費。
生:用父母給的錢來攀比是可恥的。
生:一切向“上”看,會帶來不必要的消費,甚至會影響學習。
……
可以歸納總結了,這時出現了意外。有同學說,其實攀比也并不是完全不好的,可以刺激生產者樹立品牌意識,爭創名牌。這倒是我萬萬沒有想到,怎么辦呢?我不可以打擊學生的積極參與,況且這也是一個新的角度。在這個時候,我才深深感受到我的備課只是我的設想,并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學生的狀況。還好,我及時調整了思路,很好地處理了當時的情況。后來在評課的時候,教研主任對我的表現給予了肯定,同時他給我提出了一個課題:面臨政治教學的新課程改革,學生的主動參與越來越重要了,要求學生貼近生活積極思考,這就會給老師的備課帶了更大的挑戰。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與老師的“預設”發生沖突的觀點該如何化解,形成令學生信服的“生成”,這就成為了我們政治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1)預設是生成的基礎。一堂好課是如何生成的呢?有人說課堂反應無法預知,突發事件難以預料,不如舍棄預設,任意發揮,隨機應變。我認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容易導致課堂混亂,方向不明。因此,我們課前必須認真備課,確定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課。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學生的準備工作,去了解學生的知識面,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設想他們會在哪些方面產生疑問等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做到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
(2)生成是預設的精彩。我們許多教師都簡單地把預設理解為寫教案,把書本的知識結構理清楚,把書本的問題答案歸納好,到了課堂上,就按部就班地來講,防止出現意外的情況。其實,這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講是很不利的。課堂預設的目的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思維,達到所謂的教學目的,而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的思考,讓課堂充滿了新鮮的智慧和鮮活的生命力,這樣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
因此,預設與生成不是彼此對立的,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預設是前瞻性準備,生成是靈活性順應。“預設”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有章可循,“生成”使我們的課堂生機勃勃。那么怎樣處理好預設與生成這一對矛盾呢?
二、處理預設與生成關系的幾點看法
(1)將計就計,巧妙引導,讓錯誤變得美麗。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公開課,當學生的答案與自己預設的一致,那是令人滿意的。可當學生的答案偏離教師預設的軌道,大多數教師表現得極其尷尬,有的甚至手足無措,最終不得不生硬跳過。其實,學生的聲音并不可怕。如果說的有理,可以肯定鼓勵;如果認識有偏差,那么學生暴露出的認知缺陷恰恰就是最好的教學資源。所以當學生出現錯誤時,作為教師不必驚慌失措,而是應當以學生的錯誤作為教學突破口,及時調整原有的教學設計,通過生成的教學過程,來彌補學生的認知缺陷。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要巧妙引導,讓他所犯的錯誤成為他的深刻記憶,從而讓錯誤變得美麗。
(2)以疑促思,思中生疑,讓學生樂于研究。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讓學生自主地探究,讓他們主動地發現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從而獲得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并不能全面掌握學生會有什么疑問,這同樣決定了課堂學習的動態生成性。但是,只要教師在課堂真實問題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激活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與批判精神,最終就能達成三維的教學目標。我經常讓學生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激發學生對一個新內容的思考,而不是坐在那里一味地聽老師講新課,要讓學生化被動聽講為主動生疑、思考,這樣加深他們對問題的感悟。
(3)開放設計,平等對話,讓課堂回歸真實。以往我們追求課堂教學精品化,為了上出一堂好課,為了不出意外,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句導語,每一句評價語言,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在課前都做了精心細致的設計,只希望不要出現任何偏差,哪怕是一點點的瑕疵也不行。但這只是理想化的狀態而已。動態生成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它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情況,自然有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所以,教師要多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學設計應開放,要隨時根據學生的“學”來確定自己的“教”,同時,教師還應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一個與教師平等對話的平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主動學習的快樂。比如,在講商品的概念時,很多老師都是先介紹“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叫做商品”,然后舉例說明。我原來也是這么備課的,但是后來卻發現學生完全有能力概括這一概念。我先請同學們舉例哪些東西他認為是商品,同學們踴躍發言,課堂氣氛不錯。我趁熱打鐵又問了個問題:“這些你認為是商品的東西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啊?”這時候也許同學們不會說出很專業化的術語,但是他們的想法卻是真實的,我們要給予肯定,站在學生的角度與他們平等地對話。我們同學在我的鼓勵下說出了“這些東西都是勞動者生產出來的”“這些東西我們都要用錢去買”“這些東西都是有用的”等很多充滿了智慧的樸素的語言,在此基礎上,我再對他們的發言進行概括,得出了商品的概念,這樣一來,同學們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對話環境中真正掌握了知識,活躍了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我們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不是不要預設,而是改進預設。預設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這種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
(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