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美術因受科技和工藝生產的影響,新品種層出不窮。作為新一代創造者,要在形態各異、千變萬化的藝術領域內立足,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藝術個性,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挖掘學生的藝術潛力,使其成為有豐富想象力和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藝術的生命源于創造,而個性是現代創新領域中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學生要打破“統一”,追求“變化”之美。但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素質中,具備著不同的思想氣質、審美趣味、性情特點及創作才能,對對象感知的方式與結論不同,所選擇所借鑒的表現手法及表現語言也必然各異。在學生還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還在摸索當中時,老師就要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不要讓學生在嘗試中偏離了方向。
一、避免完全照搬或抄襲別人的,拒絕“拿來主義”
藝術個性就像人的相貌,是屬于個人所特有的,即使與他人之間有相近或相似的,在所有細節上也不可能雷同。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可能有人會反駁說:“既然要避免照搬別人的,那為什么美術教學中還要開設臨摹課,去完全照搬別人的呢?”學過美術的人都知道,臨摹是美術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學習環節。通過臨摹別人的優秀美術作品,學習他人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表現技法,從而縮短自己在美術學習中的摸索時間。所以,在創作自己的作品時,可以將學習來的美術技法運用到自己創作中,但不能“盜版”。
二、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不否定藝術的共性規律
一種成熟的藝術個性不是天生就有的,這需要在藝術實踐中,通過過硬的專業技能學習和訓練才能形成。甚至沒有一位藝術大師不是在吸收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的。因此,老師必須重視教學中的基本功的訓練,不能把藝術的共性規律視為個性的對立物而加以否定。
三、提高審美能力,重視自我感受的創造表現
學生正處于成長期,他們求知欲強,可塑性大,而心理、個性尚未成熟,還不能準確地分清正確的個性與歪曲的個性。看到別人的做法與眾不同,并引來很多人觀看,認為這就是個性。從而自己也隨波逐流,把自己對對象的感受拋在腦后。教師對學生出現的這種情況應當通過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審美情趣、審美感受能力。引導他們找回自我,啟發學生重視自己的感受,鼓勵其建立真誠自信的心態,激活學生藝術思維,把知識體現在自己作品風格中。
四、老師的點評與指導以鼓勵和順勢引導為主
老師在指導或點評學生作品時,也不能簡單地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識來評判一幅作品的優劣;不能隨意改變學生的創作思路,朝著自己的想法延伸發展;不能以相同的模式來要求學生。只要學生不是對教學規范的對立,而是在認識對象的基礎上抉擇一個屬于自己的角度,根據自己的表現方法和藝術語言,表現出富有個人藝術意志和思想情感的作品,老師都應給予鼓勵。
(拉薩市北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