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德育的傳統與現代融合中,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并注入新思想、新理論,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數千年源遠流長的倫理文化史上,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個久遠而深厚的德育思想傳統,上啟孔孟老莊,中經玄佛教,下迄宋明理學、清代實學,不僅重視專門的學校道德教育,而且重視家庭、職業和社會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頗具特色的德育思想。
中華德育思想是中華倫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培育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中華德育思想以其卓爾不群的品格屹立于世界德育思想行列,在世界德育思想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和基本特征。中國傳統德育思想主要具有知行基礎上的以行為旨歸,合內外基礎上的以內為根本,同真善基礎上的以善為核心,以群體為最高價值取向等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個體的體力與腦力均得到充分自由地發揮,個體的情感得到充分發展。表現在個性特征上:情感豐富,身心活潑,道德情操良好,對藝術美、社會生活美及自然美充分追求并且有理解鑒別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觀,對德育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德育理念上,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大德育觀;在德育目標上,從提高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新人,拓展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在德育任務上,要求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目前,就中師校園的生源狀況而言,德育工作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我們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是新一代的啟蒙教師,他們的素質是國家希望工程的基石,是教育的中堅力量。一些發生在校園的惡性事件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它深刻影響著青年一代的“精神家園”,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德育又一次撞擊了我們的校園。
一、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作為一名教師,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養,在多大程度上使這種教育和教養成為他自己的財富,他只能在這樣大的程度上對別人發生教育影響,而且必然發生這種影響。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教師自身的學識與道德水平即師德,在潛移默化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對他的看法。一個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才會具備優良的素質。工作中精神煥發、精力充沛,并有堅毅、樂觀的性格,嚴整剛毅的志向與力量。這樣,通過教師以自己的品德行為榜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受到教師的影響,使學生也形成堅強的意志與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發奮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這樣,在教師身體力行過程中,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提高,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震撼學生的心靈。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人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二、認識自己,相信自己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個秘訣。 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要使學生充分地認識自己、相信自己,認識人天生就存在著完善和發展自我的需求。在認識方面,求知欲的滿足是令人相當快樂的事情。在實踐方面,學習幫助他們解決所遇到的難題或讓他們做出成績,他們就會獲得一種成就感。在精神方面,學習幫助他們獲得精神食糧、陶冶他們的情操,完善他們的人格。每一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有豐富的個性,自信心對人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而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的、普遍存在的。處于發展過程中的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而現在社會的轉型使學生面臨著生活、學習、升學、就業等各種壓力,加之社會上存在的一些負面影響,使一些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能容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缺陷,隨時幫助學生開展心育,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
三、樹立信心,自尊自強
自尊是一個人靈魂中偉大的杠桿,自尊建立在對自我清醒認識和行為高度自覺的基礎上。懂得自尊的人,才能尊重他人、尊重集體、尊重社會、尊重民族與國家,才能自覺維護民族的尊嚴,遵守社會規范,才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才有實力走向自強。
學生作為一個自然人,畢竟是學生,但學生又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社會人,他們是有自己的尊嚴、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獨立意志和獨立追求的人。因此,作為教師,要重視學生、尊重學生,要認識到“尊重也是一種征服”。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尊重你的課堂、尊重你的勞動、尊重自身的成長,我們的教育才有所希望,民族才能富強。
總之,德育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它不是一代人能夠使之竣工的,而是需要人們世代為之付出努力的事業。
(洛陽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