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楊是最初進班時最捻不上手的孩子,與其他剛進班的孩子不同,他不愛跟你耍親熱,不愛透露自己的小心思,不愿意聽從你的安排。每天用同一種無辜表情凝望著你,單純地泛著點小傻勁兒,但是卻讓你不得不愛。別人參與得正熱烈時他耍著小冷漠,別人正認真作業時他正細數著自己的小手指。點到他的名,最給面子的狀態是抬起頭來嘟囔著小嘴怔怔地望著,最不給面子的狀態是無視存在毫不答理。若不是學習的內容要有明顯的效果反饋,作業要跟得上進度,真不愿意去打破小家伙所沉浸的自由世界。但時間稍長,明顯能感覺得到小楊是一位非常靈氣的孩子,偶爾來勁時湊在大部隊里隨便說出問題的答案,卻是說得十分到位。但如果鄭重地請他在全班孩子面前再說一次時,小家伙就不大樂意起來,開始選擇沉默。對他而言,學習生涯的開端是一個空白的起始。那些日子,對于他的問題,似乎真的變得束手無策。
時間一長,身處這個其樂融融的班集體里,他不再是每時每刻都無動于衷。漸漸發現,小家伙在某些時刻內心也會突然一陣激動面露可愛笑容。原來他并不是一座小冰山,他還是很在乎別人給予的褒揚,也能感覺得到別人心底的溫度。他所具備的聰慧、天真無邪的特質以及他偶爾對別人的評價所表現出來的在乎感,似乎是個突破口。
課堂上,我開始選擇機會和他單獨交流,我們更多地說起了悄悄話。比如作業時,他沒能及時拿出作業用品,我跟他一起拿,并鼓勵他耐心仔細地去完成。困難面前,經過他的身邊摸摸他的腦袋,再堅定地低頭看他一眼。小家伙的手和筆漸漸開始聽話了。雖然還是不能夠完全跟得上趟兒,但是,從一點不愿意到做了一些,他終于對自己,對周圍的萬事萬物有“知覺”了。對于我和孩子而言,都是喜悅的起點。很多次放學,我牽著他的手把他送上校車,途中逗著他聊一些小家常,主動表示對他的語文學習很有信心,問他能不能在回家以后主動把課堂上缺少的作業去補上,他都樂觀地表現出了愿意。而在第二天的檢查反饋中,也驗證了他的確做得很好。在老師和同學的影響下,小家伙不光有了“知覺”,而且榮譽感越來越強了。我積極抓取他的每個微小閃光點在孩子們面前表揚他肯定他,每次被表揚,看他的表情都美到不行。于是,小家伙越來越“人來瘋”似的憋著一股子勁兒地要好,看得我們甜在心里。
一學年過去了,小楊再不是去年整個九月麻木空白的小楊了。課堂上,依然天真著一張笑臉在那里,會隨著知識的來龍去脈變換著表情。你能真心地感覺得到他全身心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那種師生之間表情真心的碰撞,是無以言語的。在他的表情里得到對話,找到支撐,他的成長,無疑給我的教育教學之路帶來莫大的精神鼓舞。
孩子的內心是多么纖弱,他不言不語,卻并非空白的機器。親近他們,了解他們內心的需要,對于剛入學還未能適應小學生活的孩子們來說,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途徑。我們只是每天多出一份關心,堅持下來,回報我們的是孩子整個靈魂的逐漸豐滿。這份心靈上對老師的認同與皈依,是一份對媽媽一樣的信任。我們教育教學的路上,需要這份信任。
通過這個案例,使我認識到幼兒的發展狀況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教育目標、內容、要求、方法也應該具有針對性,與幼兒的發展狀況相適應。對個別教育,應該進行細致觀察,真實地記錄和客觀地分析,才能掌握幼兒的特點。《幼兒園工作規程》將“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作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原則,并進一步要求:“幼兒園應在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注重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尤應注意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研究有效的活動形式和方法,不要強求一律。”因此,在設計和實施幼兒教育課程時,我們要特別關注每個幼兒是否得到了應有的發展。同時,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從認識到行為,并且逐漸內化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個別教育時,需要老師由淺入深地設計教育內容、要求,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
(南師附中江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