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獨立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培養學生藝術設計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教學方法;學習情感;學習能力
在美術教學中,要始終涌動著審美情感,通過一定的情感誘惑,尋找學生的“動情點”“興奮點”,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在學習能力培養中,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我在美術教學培養學生情感與學習能力上,嘗試做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
心理學家郝布曾說:“當人的情緒喚醒達到最佳水平時,操作效率才最高。如果喚醒水平較低,主體或大腦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去從事某一項活動時,操作效率是不會高的。”在美育活動的過程中,只有當受教育者的情感被點燃起來,引起心靈的激動和震撼時,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情感,利用一切能引發學生情感亢奮的刺激手段,促使他們躍躍欲試。
有人說,真摯強烈的感情是藝術家創作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藝術家通過構圖、造型、線條、色彩等表現手法來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當表達出的感情、思想代表了千千萬萬人的感情和思想時,才有可能同觀眾產生共鳴,為觀眾所接受。如在平面設計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運用賀卡這種方式來傳達情感。設計課始,老師首先打開一張賀卡,讓賀卡里悠揚的輕音樂響遍整個教室,把同學們帶進了輕松愉悅的課堂中。曲畢,再用帶有幽默的話語導入新課,“有曲同聽,有賀卡同分享,同學們想不想看一下呢?”當聽到“太想看了”的回答聲時,老師就和同學們共同欣賞。而后,老師鼓勵同學們有感情地制作賀卡,在元旦之前,讓同學們把在生活中的感受,用美術創作手法向親友表達,把自己的喜悅分享給他們。通過一定的情感誘惑,喚起了學生的激情和自信心,美術成了學生情感的必然需要,學生對美術自然就會情有所鐘了。
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主動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相對應于傳統學習方式的被動學習,二者在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和要我學。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要我學則是基于外在的誘因和強制。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有直接和間接之分,直接興趣指向過程本身,間接興趣則指活動結果。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我曾看過這樣的教例,一位教師讓學生寫生石膏頭像,學生按照老師的吩咐依葫蘆畫瓢式地照原樣涂畫,越是追求畫得像,然而越不像,致使學生厭學。另一例是想象繪畫課,老師讓學生自由自在地畫,有位學生畫了一棵大樹,樹上結滿了果子,果子畫得個個像人頭樣,表情豐富,立意很好,老師表揚了這位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前例是在逼迫的情況下被動地畫素描,后者是發自內心的學習,我要學。因此,美術教學必須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列為重要目標,提倡“讓學生主動發展”。
三、引導學生獨立學習
獨立性是美術學科學習方式的核心特征。如果說主動性表現為我要學,那么獨立性則表現為我能學。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表現自己獨立學習能力的欲望。如同是一個創作題目,但每一位學生的作品表現特征都不相同,他們的整體學習過程也就是一個爭取獨立和日益獨立的過程。低估、漠視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忽視、壓制學生的獨立要求,從而導致學生獨立性的不斷喪失,這是傳統教學的根本弊端。當今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并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們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我在室內設計教學中,讓學生們設計出自己的臥室空間,室內的風格、布局、家具、色彩和材質等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設計。結果,每一個學生設計的作品都不相同,作品都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獨創性。
四、尊重學生的差異
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因此,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方式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提倡轉變學習方式,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每個學生創造富有個性的發展空間。獨特性同時也意味著差異性,學生的學習客觀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以及學習能力傾向不同,決定了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內容和任務的學習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時間及所需要的幫助不同。如果在教學中忽視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采取“一鍋端”的做法,就會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自己現有的基礎出發,致使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有些學生根本不知從何“入口”。所以,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并把它視為一種亟待開發和利用的教育教學資源,使每個學生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得以全面發展。
五、鼓勵學生善于體驗
體驗性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的突出特征,表現為:一是強調身體性參與。美術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經歷不同,感悟也不同。基于此,教師要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強調“活動”,強調“操作”,強調“考察”,強調“探究”,強調“經歷”。二是重視直接經驗。重視直接經驗,就是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教學方面講,就是鼓勵學生對美術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我曾經多次組織學生到一些建材市場、家具城進行實地考察和體驗,讓同學們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實物,去觀察材料,了解材料,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文字說明。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同學們對設計材料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上述五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包含的,它們雖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但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必須從整體的高度全面把握現代教學方法的精神實質,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方法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