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讓孩子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由學會到會學,顯得尤為重要。“學會”與“會學”深刻地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觀和學習觀。兩者的區別在于:“學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是一種適應性學習。而“會學”則要求學生去主動獵取,不僅要求學習者掌握必要的知識,而且要求他們對已學知識具備相當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和系統化能力,并且具有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是一種創新性學習。本文結合自己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教學實踐,就如何使學生學會學習談一些體會。
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以前理論課的教學,往往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變成培養學生“做題”能力。學生會得出“理論知識沒有用”的結論,結果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了學生智力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于和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1)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能力。中職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躍,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目前我校學生大多數都是初中畢業生,基礎差,沒有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方面的感性認識,學生提出的問題難免不成熟甚至可笑。教師千萬不能冷嘲熱諷,也不能代其提出問題,而應該耐心細致地引導啟發學生提出科學的問題。通過教師指導,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提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2)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應從培養他們從有效的預習方法開始。我校學生大部分在初中時既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也未掌握有效的預習方法。為了減少學生預習的盲目性,教師在學生預習之前有必要為他們列一個導學提問,一開始,導學提問可列得詳細些,以逐步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慢慢地可適當精簡導學提問,直到最后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預習提問。這樣,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預習提問成了課堂上的學習提綱,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會有大膽的質疑、精彩的辯論和獨到的見解。問題層層深入,學生興趣盎然地探求著答案,教師所起的作用則是巧妙點撥、適時引導,為學生進一步探索搭橋鋪路。
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經過長期潛移默化、嚴格規范的訓練。
(1)教師提出的問題及提問順序應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調教學重點,促進主動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和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我在教熱處理這一章之前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家的菜刀有的好用有的不好用,為什么?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怎樣解決?學生很迷茫地說:不知道。我說:想去家長面前賣弄一下本領嗎?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一定要清晰。比如:要想知道某種材料能不能用于制造某零件,必須先由材料的牌號分析其成分,再由成分分析其性能,通過哪種熱處理能達到何種性能,最后得出結論可不可以使用。再如制造某種零件選材時,逆向思維,從而選出既經濟又耐用的材料。對學生不易理解的問題,可通過圍繞定義舉例,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分析比較。講靜載荷時,可分析講桌上粉筆盒的受力,再用雙手拉住一根粉筆兩端慢慢施力;講沖擊載荷時,可用一只手捏住一支粉筆的一端,然后用手指去彈擊粉筆。通過這些不同載荷的演示分析,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同時也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了不同載荷對材料所產生的不同的破壞效果,從而為接下來所涉及的力學性能相關概念的講解做好鋪墊。事實證明,這種簡單的演示實驗,對幫助學生準確的理解和掌握概念能起到不可小視的作用。
(3)必須圍繞要解決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如果由于概念模糊、考慮不周或判斷推理錯誤,導致學生在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入岔道,教師應適時引導,讓學生深入討論,剖析產生錯誤的原因。這是過程,通常可以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討論有利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通過面對面交換信息、想法與意見,給學生提供接受知識和深入理解的機會。所以激發并維持一場活躍而有意義的討論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最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讓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助于提高學生探求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使學生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焦作市冶金建材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