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業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徑,是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統的作業內容大多是寫幾遍生字,做做課后題等,總是離不開課文。像這種重復、機械、呆板的作業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厭學及不完成作業現象。因此,我們應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富有創意、形式新穎、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趣味性的作業,“吊”起學生的“胃口”,使他們一看到作業的內容就來勁,躍躍欲試,調動他們探究問題、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其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睂嵺`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學科都應該扎實、活潑、生動地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富有創意、別具一格的作業設計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符合學生特點和需要的靈活多樣的作業方式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提高必將產生有益的影響,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教學實際,筆者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談談幾種語文作業的設計。
一、當當情報員
(1)搜集資料。課前讓學生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渠道搜集一些與所講內容相關的文字、圖片或錄像、光盤等資料,教師可指導學生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適當的篩選,在課上與同學進行必要的交流和展示。它是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過程,體現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豐富了學生多方面的知識,為學生深入地理解領悟教學內容打下了很好的鋪墊。通過課前資料的搜集及課上的交流展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徹,情感目標得到了較好的實現,對詩文的理解也有了實質性的升華。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祖國山水和家鄉風景、特產的課文。學這些課文,我們可以立足于本地特色,讓學生收集有關家鄉特色的圖片,感受家鄉的景色之美;收集有關家鄉的民間故事,了解家鄉豐富的人文資源。例如:教學《葛洲壩工地夜景》之后,布置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特別是鄉土教材的閱讀,收集有關新安江水電站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編輯一份專題手抄報。學生收集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關于新安江白沙女的傳說的,有關于新安江水電站歷史的——新安江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水電站,有關于新安江水電站游覽的——著名的風景區千島湖等等。這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與新安江水電站相關的知識,激發了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求知,學會合作,學會搜索信息,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可以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做好讀書筆記,積累祖國豐富的語言材料奠定基礎。
(2)考察實情。通過觀察、調查、體驗等方式完成的語文作業,是學生獲取感性材料,形成表象,提升理性認識的基礎。如教學二年級語文下冊《春天》這一單元之前,教師帶領學生到野外觀察春天的景物,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春暖花開、草木復蘇、萬物崢嶸的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教師給學生以必要的引導,課上學生對春天變化的表述如泉噴涌,一發而不可收。再如教學《鋤禾》之前,讓學生雙休日跟父母去田地里真正體驗一次勞動的辛苦,學生對“粒粒皆辛苦”的理解則會更加深刻,表達自然也就會有感而發了。
二、當當演技員
表演法是愉快教學法的一種具體操作方式,是形象化教學藝術的一種體現。實踐證明,這種方法運用恰當,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培養學生愉快的學習情趣,提高學習效果。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利于學生進行表演。同時,天真活潑好動的兒童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現欲,他們非常喜愛表演課文的活動。如《將相和》《西門豹》等,故事情節性較強,場面描寫具有較強的動作性。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進一步的了解,可布置學生自愿組成小劇組演課本劇,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可增強課文的感染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低年級的語文課文以童話、寓言故事居多。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合作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排演課本劇。有時學生的表演能力真能讓教師刮目相看。如教師讓學生表演《小馬過河》時,學生不僅能為各種動物設計頭飾,而且能根據角色選擇合適的人進行表演。演老牛的是高高壯壯、粗聲粗氣的,演小松鼠的是活潑機靈的,演小馬的是天真可愛、單純率直的,演老馬的是深沉穩重的。通過角色的表演,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加深了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表達能力。
三、當當小畫家
心理學成果表明,兒童最早發生興趣的是繪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些課文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有些內容學生沒有見識過,沒有經歷過;有些則比較抽象等。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語文課又是以形象思維為其主要特點。要想把教材中學生陌生的、抽象的東西轉化為形象的、直觀的內容,繪畫就是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恰當的繪畫,將這些內容的含義表現出來,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還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素養得到一定的鍛煉和培養。如教完《詹天佑》一課,可讓學生先熟讀“開鑿隧道”一段,再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的示意圖。又如學了《長江三峽》后,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要求學生創作一幅課文插圖。通過畫圖想象,學生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變文字為畫面,學得更活更實。作業交上來,雖然有的同學畫得不是很美觀,但基本上都理解了課文,背誦課文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在學生學習一些描寫風景的課文時,讓他們畫一些小畫,也可畫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并嘗試給畫配詩。如在教學《春天》這一單元之后,教師讓學生畫一幅圖,把自己認為能代表春天的景物畫下來。學生有的畫粉紅色的艷麗桃花,有的畫路旁婀娜多姿的垂柳,有的畫排成人字形的大雁,還有的畫田野里綠油油的青草……這樣的課外作業,學生興趣濃,效果好,樂于去做,既在作畫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四、當當朗誦家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過程。朗讀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語感,也得到了美的享受。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沒興趣朗讀課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采取措施訓練他們的朗讀能力。一味地齊讀,會很容易使學生形成“唱讀”。對一些對話較多,故事性較強,語言生動活潑的課文可以分角色朗讀。這樣讀,既使學生體會到人物的感情,又訓練了學生朗讀,做到語調得體。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壁虎媽媽語氣和藹可親,小壁虎天真好奇。在課堂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回家和爸媽或同伴一起分角色朗讀。教材中有不少是些優美的文字,讓人讀了回味無窮,教師更應好好把握。于是,每隔兩星期,我們安排一個朗讀比賽,所選內容可以是學過的文章,也可以是自選的優美詩文。比賽中,教師對參賽選手進行錄音,評選出“優秀朗誦家”。讓學生前后進行比較,評選“最大進步獎”。這一類爭當朗讀家形式的作業,使學生的朗誦興趣濃厚,朗誦積極性空前高漲,朗誦水平明顯提高,而且也使學生養成了愛讀書、善讀書的良好習慣。
讓學生對作業充滿濃厚的興趣,除以上幾種設計之外,還可以讓學生當當小作家、小小制作家等方式來進行體驗,達到其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地完成作業的目的。像這些富有情趣、開放性的語文作業真正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此,在作業設計時,教師應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有趣味的作業中,真正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培養品質。
(溫嶺市松門鎮川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