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大綱規定:“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痹谛碌男蝿菹?,我們要重新審視詩歌教學,否定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反對將古詩詞“肢解”“咀嚼”后再傳授給學生,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感悟為基礎,在學習中使他們充分體驗過程的愉快,從而主動獲取知識。然而在教研公開課中,我們總是看到一些失去了“語文味”“詩歌味”的公開課。授課者經過一段時間的充分準備,收集與詩歌相關的資料,運用光、電、聲、色等高科技的手段,把一堂平時只背背寫寫的古詩文課上得讓人“耳目一新”。這種教學方法,目前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純粹朗讀型
整堂課都在讀。老師讀,學生讀,錄音讀,分組讀,集體讀,單獨讀等等,讀貫穿一堂課的始終。其間配以舞蹈、繪畫,甚至小品表演等手段。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但讀完以后,學生還是詩歌外的學生,詩歌仍是學生旁的詩歌,二者之間仍然是沒有相互交叉的兩道“平行線”。讀本是悟詩一種手段,而這類五花八門的讀只是為營造一種氣氛,只是為了讓課堂“活躍”起來,至于學生在讀中是否真正“入詩”“入境”反而變得不重要了。再者,有的老師在朗讀中,不停地指點,包括朗讀的節奏,重讀與輕讀,聲音的高低,語調的長短等。細細想來,這樣的朗讀指導有依據嗎?如果說這種讀法是老師對詩的理解是可以的,但統一的強制性地讓每個學生都如此讀,就不妥當了。朗讀應是一種感染,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文情并茂的朗讀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但切不可將自己的朗讀體驗復制給學生,埋沒了學生個性化的詩情體驗。
二、視聽享受型
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來協助詩歌教學,以豐富的多媒體形式諸如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創設古詩的意境,大大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彌補了傳統古詩教學的枯燥和乏味。教師可以輕而易舉地讓學生理解自己表達的意思,從而讓古詩教學充滿畫面美、音樂美,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興趣盎然。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多媒體形式的出現,也必然使那些意境深遠的詩歌失去韻味、失去朦朧美、更失去了想象的空間。有些詩歌的意境是不能把那層朦朧的窗戶紙捅破的,而多媒體卻把詩中那只有通過聯想與想象才能觸摸到的朦朧的詩意美定格為一張張逼真唯美的圖畫,試想有哪種音樂能演奏出詩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之心聲呢?我們知道,由于古詩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和朦朧性的特點,又因為審美者的審美角度存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多樣性特性,以及由于人的生活實踐、文化基礎知識的不同,甚至人的性格、氣質、趣味等的不同,這些都造成審美感受的差異性。而有些教師簡單地采用多媒體教學,總是用同樣的畫面和同樣的音樂給學生同樣的詩歌意境及審美情趣,而且這種詩歌意境、審美情趣還并不屬于學生自己,這樣就束縛了學生對詩歌多樣性的理解,切斷了學生與詩歌文本、與詩人之情的交流途徑。
三、假性鑒賞型
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并不深遠,但討論與探究過后,學生都輪流走上講臺朗讀從網絡上下載的,或是從一些鑒賞詞典中摘抄的有關那首詩的賞析文章。發言積極、氣氛熱烈,文采飛揚。殊不知,學生讀完之后還是學生,下載和抄襲永遠不是自己智慧與感悟的結晶。有的老師還把不同作家不同時期的類似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稱之為比較閱讀。然后就有學生運用各種途徑寫出神采飛揚的賞析文章。作家生平的敘述,作家思想的研究,作家內心感受的揣摩,甚至作家藝術風格的歸納,儼然是在進行一場學術的探討。我們的學生真的有了這樣高的鑒賞水平嗎?事實上,學生只有一點古詩文的感性認識,賞的能力還沒有形成。有的老師認為讓學生通過多方面搜集資料能盡早成就他們的欣賞觀。但我們要知道,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的認識也有階段性,學生不可能在某個短時間內通過搜集他人的知識而長自己的智慧,如此拔苗助長的教學方式不可取,這種假性鑒賞也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欣賞之情。
(綿陽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