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學習不能僅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也必須經歷探索、猜想、推理等過程,解決有關問題。《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把“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作為一個重要的課程目標。為此,數學教學中必須通過講解、示范、實踐等方式幫助學生獲得有關解決問題的策略?;诖?,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常用的問題解決策略作出闡述,并予以分析、推廣。
關鍵詞:問題解決;策略性知識 ;構建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策略的知識。兒童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發展策略性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何謂策略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是關于學習策略的知識,即如何確定“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識。也即:明確認識自己面臨的學習任務,知道自己目前學習所達到的程度,能調用恰當的學習方法,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反省和調節。如何構建和發展兒童數學問題解決的策略性知識呢?《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到的“問題”不限于純粹的數學題目,其核心是需要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才能夠解決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往往并不是唯一的。研究表明,第一學段(1~3年級)的兒童在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多采用嘗試、作圖、實際操作、概括規律、列舉信息等策略。而第二學段(4~6年級)的兒童,除上述策略,已開始發展到較多地運用從簡單情況著手、從相反方向思考等策略了。
一、嘗試策略
嘗試策略就是用多種方法,不斷進行“試誤”“糾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取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數學水平。因此,求同存異,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去學習數學。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材第99頁有這樣一道情境問題:有26名乘客,每輛車限乘客6人,4輛車能坐得下嗎?常見的做法是引導學生計算一下,26÷6=4(輛)……2(人),還有2人未能上車,故得知4輛車不夠,需要5輛車??此茊栴}得到圓滿解決,其實不然。這樣的學習組織缺乏對問題多種解決策略的嘗試和探索。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探索多種解決策略:(1)6×4=24(人),4輛車能坐24人,多出2個人,4輛車坐不下26人。(2)1輛車坐6人,兩輛車坐12人……4輛車坐24人,26人需5輛車。(3)從26人里依次減去6人,減4次還剩有2人,因此,4輛車不夠。(4)6×4=24(人),6×5=30(人),4輛車只能坐24人,坐不下26人。(5)畫圖表示,如 ,比較合適的是5輛車。當然,方法是多樣的,學生還可以借助學具操作,獲得結論。
二、作圖策略
兒童因年齡差距,對符號運算性質的推理會感到比較困難。運用作圖輔助策略,讓學生在作業紙上涂涂畫畫,看似“浪費”時間,其實,簡單的涂畫,卻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輔助他們找到問題的關鍵,揭示本質,從而使問題迎刃而解。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117頁的植樹問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分析:小路長100米,每隔5米分一段,可以分成20段。不妨先看其中的10段,從圖上明顯可以看出:
?。?)兩端栽樹,栽樹棵數比分的段數多1,即本題栽樹棵數為:100÷5+1=21(棵)。其實,以上題為基礎,利用圖還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另兩種類型植樹問題,圖示如下:
?。?) 一端栽樹,栽樹棵數正好是分的段數,即本題栽樹棵數為:100÷5=20(棵)。
?。?)兩端都不栽,栽樹棵數比分的段數少1,即本題栽樹棵數為:100÷5-1=19(棵)。
運用圖形,把抽象的植樹問題(包括植樹問題的拓展),具體化、直觀化,從而幫助學生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輕松解決問題。因此,對學生進行畫圖策略的引導顯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三、操作策略
這是一種通過探索性動手操作而獲得問題解決的策略。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學生不夠信任、不夠放心,給學生的操作給予了太多的暗示,使學生的操作失去了應有的主動性、探索性、多樣性。因此,我們應注意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實現操作策略的多樣化。如,探究“三角形內角和”這一問題,讓學生自己構造一個三角形,通過自己的操作,得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將這個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的問題進行推導性研究。
(1)量,通過量多個三角形的全部內角,進行運算,得出結論。
?。?)擺、剪、拼,得出三角形三內角和度數為一個平角的度數,即180°。
?。?)折,將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對折成兩個相同的三角形,已知長方形(或正方形)內角和360°,那么,它的一半,即其中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
當然,方法有很多。通過這種開放性的操作策略,不僅可以獲得問題的解決,還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獲益匪淺。
四、概括策略
尋找規律是解決數學問題的非常重要并且有效的方法。碰到復雜問題,可以先研究簡單的特殊問題,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等,找出一般性規律,并用這一規律解決復雜問題。如,用4、5、6、7、8、9共6個數字組成兩個3位數,要求組成的積最小,應怎樣排列?這道題若不找規律,直接拼湊,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為此,可引導學生先研究與之類似但難度較低的特殊情況。用1、2、3、4組成兩個兩位數,使積最小,如何排列?通過嘗試,引導學生概括出規律:(1)要使積最小,兩個數要盡可能小,因此,較小的數應放在較高位;(2)較小的數與較小的數搭配寫;(3)所組成的兩個數的差應盡可能小。經過數據分析和這些規律的發現與歸納,再回頭解決原題就簡單多了。
五、列舉策略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將問題的相關條件以表格形式列出,使學生對表征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實驗小學641名師生要租車秋游,有兩種車可選擇,一種是46座大客車,租金每輛每天450元;另一種是24座中巴車,租金每輛每天230元?,F出租公司大客車只有5輛,中巴車有30輛。問:秋游一天,至少要租車費多少元?本題條件多,又不可能列式求得結果。所以,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畫表列舉信息的策略。
從表中可以看出,租車情況分為6種,即大客車分別租0輛到5輛,不足的座位數由中巴車補充。把每種情況的租金都算出來,進行比較,求出結果:至少要租車費6180元。這樣,不僅讓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實際問題,更為可貴的是經歷了列表列舉信息的過程,并運用制表策略很快解決數學問題。
六、化簡策略
根據認識論原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當我們對復雜問題感到困惑的時候,不妨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從復雜問題返回到最簡單、最原始的同構性問題,對它進行一些探索,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或對原問題進行分解轉化,將其變化成若干個比較簡單的問題,然后各個擊破,分而治之,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一共有幾個角?(圖左一)此題由于射線數不確定,往往令學生無從入手。于是,教師可出示幾個簡單的圖形(圖右,共4個):
讓學生分別去數一數各有幾個角?然后讓學生觀察角的個數與射線數的關系。由此,學生可以把探究的簡單問題的結論推廣到一般形式:有n條射線的角共有[n(n-1)÷2]個,復雜的問題不再復雜。
七、逆推策略
在解決某一問題的時候,當從正面思考遇到困難時,這時,如果能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數學問題解決的方法看,它就是一種“逆推法”。例如,有一個數,把它乘4以后再減去46,再把所得的差除以3,然后減去10,最后得4。問:這個數是多少?
我們先順著想,如果這個數是△,則可列出算式:(△×4-46)÷3-10=4,這里要求出△,不簡單。順著不行倒著想。最后結果4是怎么來的?是某個數減去10來的。所以,減去10之前結果應該是14;14是前面的結果除以3來的,所以,小括號里的結果應是14×3=42;42是兩個數的積減去46后得來的,所以△×4=42+46=88,就能求出△是幾了。
事實上,當一個數學問題呈現在面前時,思維的觸須是多端的。以上所闡述的幾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只是平時常用的引導途徑。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兒童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問題解決的實踐中不斷思索探求、逐步積累經驗,以掌握更多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和策略。在此過程中,教師除了提倡策略的多樣化、強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外,還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這也是學生思維靈活性、開放性的一種表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