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題課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要備好一堂習題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的性
每一堂課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從習題課的特點出發,要反映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既要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又要針對學生學習中的疑點和弱點。只有目的明確,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例如《平拋運動》一節設計習題的目的,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平拋運動是僅受重力且重力為恒力作用下的勻變速曲線運動;②平拋運動的處理方法是運動的分解;③注意速度偏向角與位移偏向角的區別和聯系;④解決平拋運動問題要注意畫出草圖,充分利用幾何關系。
二、漸進性
物理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不是解決幾道題目,臨時突破所能奏效的,必須遵從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如學過《牛頓運動定律》一章后,安排如下練習:斜面體A放在水平地面上,物體B放在A的斜面上,A、B均保持靜止狀態,試分析地面與物體A間是否有靜摩擦力?
解決上述問題后,可給出以下問題讓學生練習:①在上題中,其他條件不變,若B在A斜面上勻速下滑,那么地面與A間是否有靜摩擦力?②在上題中,其他條件不變,若B在A斜面上加速(或減速)下滑,那么地面與A間是否有靜摩擦力?若有?設B質量為m,斜面傾角為z,下滑加速度大小為a,則摩擦力大小方向怎樣?
三、啟發性
這里包括相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所選習題要有啟發性,讓學生潛在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獨立探索中有所發展和體現。二是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師發揮主導作用,設計一系列問題作為學生思維的階梯,使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解決問題。如在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后設計這樣的例題:長為L的細線一端連接質量為m的小球,另一端懸于O點,不計空氣阻力作用,求解下列各問:
①將線拉直從圖示位置靜止釋放小球,球運動到什么位置時動能與重力勢能相等?(設球運動到最低點為零勢面),此時A球速度大小多少?小球運動到最低點時線上拉力多少?
②若在O點正下面二分之一處固定一光滑小釘,從圖示位置至少給小球多大初速,小球能恰好到達O點?分析線接觸釘子前后瞬間,線上拉力、角速度、加速度的變化情況。
讀完題后,似乎無從下手,可引導學生沿如下思路逐步分析:①小球怎樣運動?運動過程中受哪些力作用及作功情況。②小球恰好到達O點是否有其他條件?③小球碰到釘子前后,運動半徑有何變化?速度有何變化?
四、示范性
習題課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物理語言的應用,物理符號的書寫,圖表、圖像的描繪,解題步驟的表達,運算的準確性等,都要規范而整潔。更重要的是審題方法,找隱含條件,找解題突破口,分析并尋求各信息間的關系直到問題的最終解決,都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典型性
要求習題所選內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起到以“點”帶“面”,以“少”勝“多”的作用。同時,要根據學生常犯錯誤、薄弱環節來選題,做到正本清源。
六、綜合性
綜合性應當是習題課的主要特點之一,綜合知識又是學生能力和智力發展的一種標志。因此,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教材各部分知識逐步通過習題課歸納整理成脈絡清晰的知識網,挖掘其內在聯系,形成新知識結構。
(重慶市南川道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