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習慣,一般是指通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能促進身體發展并達到愉悅情感的行動方式。體育新課程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和習慣。”所以,我們要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要從提高學生對體育興趣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一、影響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
(1)個體因素。主要包括健康與體質狀況、遺傳素質、運動經歷和對體育鍛煉的自我效能感等個性因素。其中運動經歷和自我效能感對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產生直接影響。處在此階段的學生,認知活動范圍逐漸擴大,求知欲旺盛,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大,引導正確較容易形成鍛煉習慣。
(2)家庭環境因素。在日常的家庭體育活動中,家庭成員的體育鍛煉行為與習慣對孩子最初的體育意識、鍛煉觀念和行為將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再加上父母有意識地教育和引導,那么這種熏陶和啟蒙教育將有助于孩子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3)學校教育因素。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風格、教學態度等,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產生直接的影響。
二、多措并舉,積極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
(1)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和作風。長期以來,我們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還是習慣于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一要明確教師始終是為教學的主體學生服務的。教師既要給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等,又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既要對學生充滿熱情,又要充分信任學生。二要在教學中樹立民主、有序、熱情、自律的教學作風,改變課堂氣氛緊張,學生思想閉塞,反應遲緩現象,充分發揚民主的教學作風,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敏捷,提高學習效率,促使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
(2)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課余體育活動不拘一格,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變,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課余體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有獨到的作用。課外體育活動有別于體育課教學,其活動內容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體育知識講座、體育演講比賽、體育欣賞、體育圖片資料展覽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活躍校園文化和營建體育文化氛圍,而且還可以擴大學生的體育知識面,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3)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體育鍛煉是要講究方法、方式的,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健康教育課中傳授。其次,讓學生懂得生理負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鍛煉程序,以及為什么做與怎樣做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身體鍛煉。
(4)發揮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覺積極性不是自發的,而是需要教師通過一系列細致的工作才能調動起來。所以,必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具體表現,應該是給學生提供和創造條件,促進外因迅速轉化為內因,從而調動起學生的自覺積極性。首先教師要起模范和表率作用,體育教師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之一,對學生能否形成良好鍛煉習慣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教師要注重“身教”。其次教師要謙虛謹慎,充分發揮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認真貫徹課堂常規教育,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規范準確地講解示范動作技術,并且加強練習方法的指導。
(5)體育鍛煉制度化。學生是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自覺性和毅力,對事情的興趣較容易轉移。如果教師放松對他們的督促,在體育鍛煉上就可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這樣自然就會妨礙體育鍛煉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制訂鍛煉計劃,明確鍛煉的目標和內容,規定鍛煉的次數和時間。在制訂計劃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特點,應堅持各種運動項目的全面鍛煉,使學生在力量、速度、靈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使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發展和全面改善。
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設法將學生從被動鍛煉中解放出來,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
(徐州市賈汪區建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