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課程改革以來,不同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我認為,上好一堂物理課,教師要善于從實際出發,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于問題的解決中去,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從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九年級物理《電阻》的教學中,本節課教材主要包含兩個內容:導體電阻概念的得出和影響導體電阻大小因素的研究。為了引出電阻這一概念,教材設置了演示實驗,目的是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得出電路中電流的變化與電壓和導體有關,從而過渡到電阻的概念上。在第一次授課過程中,我按照教材上的演示實驗,采用以往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一言堂”作用,很順利地完成了指定的教學任務。但是,課下的作業反饋,卻讓我大失所望,學生只是機械地記住了書本上的概念,對電阻的概念的理解及影響因素的運用只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而沒有真正地做到靈活運用,這樣的教學是失敗的。反思了這堂物理課,我充分認識到,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他們的思維不可能一下跳躍到我們所預設的環節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善于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上,以學生的思維發展來設計教學內容,而且要善于設疑,在一問一答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于是,我及時地調整了教學思路。在第二個班次的授課過程中,在上課伊始,我準備了一盞常用的臺燈,從實際出發,采取邊演示邊設疑的方式。首先,我調節臺燈的旋鈕,讓學生觀察臺燈的亮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很容易答出亮度變亮或變暗,引導學生思考臺燈的亮度為什么發生變化,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可以答出由于電流發生了變化。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運用事先準備好的器材,設計相關的實驗來探究所提出的問題。這樣的設計能夠迅速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的價值,從而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探索新知。本節課的第二個實驗是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學生很難憑空去想象電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對此,我采取類比的方法,先設疑讓學生從生活常識中找出車流在路面上行駛要受到路面對它的影響,這個影響大小與路面的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很容易得出與路面的長度、路面的寬窄和路面的鋪設情況等有關。然后,再讓學生去分析導體在允許電流通過的同時,也要對電流產生阻礙作用,這就是電阻。那么,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導體的哪些因素有關呢?學生通過類比,很容易得出與導體的材料、粗細以及導體的長度等有關。然后,讓學生互相討論,采取什么樣的實驗方案去驗證我們的猜想。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探究意識,這時再引導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去設計實驗。這樣,這一教學的重點不攻自破。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路,通過設疑激發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使學生的學習變成自身的探索活動,使物理的學習過程不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助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有效的學習策略,這無疑更加強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反思】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工作崗位上工作了十幾年,可以說對初中的物理知識體系已經諳熟于心,對初中物理的教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教學模式和方法。但是,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要想做到真正改變自己,還是任重而道遠,這就要求我們不斷進行反思,把新的課程教學觀踏踏實實地運用到我們的每一節物理課中。我們要深知: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教學不只是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過程,更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前,在新的課標的指導下,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看做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徐州市東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