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教版的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歷史類主題占了一定比重。如何準確把握這類主題的育人價值并在教學實踐中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一直是廣大品德課教師的一個困惑。
一、穿越,心想事難成
在一次小學品德學科“同題異構”教學研討活動中,來自不同學校的兩位老師分別執教了《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的《南湖游船》的第一課時。教材中簡單講述了軍閥混戰的時代背景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苦苦思索中國出路的共產黨人指明了一個方向,接著講述了召開中共“一大”的過程,闡述了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最后是故事《一個大黨和一條小船》。這一課是品德學科歷史類課型中比較典型的一課,不僅有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還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同時缺乏生動的歷史故事情節,因而在教學上突出了三大難題。
問題一:現實生活VS兒童生活
師:同學們,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背景音樂下欣賞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召開盛況的圖片。兩千多名黨員代表著全國七千多萬名黨員來到首都北京商討黨和國家大事,共同展望祖國的美好未來。師:可又有誰會想到這樣一個擁有七千多萬名黨員的大黨,最初卻誕生在一條小小的游船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翻開歷史,去尋找90年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足跡。教者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黨的“十七大”召開的盛況,追溯到中共“一大”,通過共產黨員的數量的前后對比,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去學習發生在90年前的歷史事件。但對于學生來說,黨的“十七大”依然是一個陌生的事物,用一個不熟悉不了解的事件帶動另一個更為陌生的歷史事件的學習,留給學生的除了“陌生”就是“一頭霧水”。
問題二:歷史事件VS學習內容
對一歷史事件學習哪些內容且達到怎樣的“度”才是適合學生的?從“國內”“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三個方面詳細闡述了中共“一大”的歷史背景。首先通過“軍閥混戰”的錄像揭示當時有著干旱、地震等天災,更有著軍閥混戰的人禍,導致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迫切需要改變命運、改變生活的人們苦苦思索著:“中國又將走向何處去?”接下來老師的一段陳述告訴學生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最后出示馬克思主義傳播和各個共產主義小組分別成立的圖片,引導學生明白:那么多共產黨小組分布在大江南北,他們盼望著中國有一天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和實現共產主義。
這個教學過程中,教者采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手段,將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充分展現在學生面前,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時代的產物、百姓的要求,代表了中國最廣大的老百姓的意愿。教者希望將歷史知識講深講透,所以不遺余力,更多注重的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然而這些背景知識,沒有學生的已有認知作為基礎,不僅沒有講深講透,相反不僅讓學生感覺到晦澀難懂更使學生對歷史事件一片模糊。歷史知識的學習并不是將整個歷史事件原封不動地呈現給學生,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做必要的刪選。
問題三:歷史知識VS道德情感
學習歷史知識與激發道德情感如何平衡?在課堂上,教者出示了一個小組合作的思考題:關于一大的思考:分小組討論兩個問題:參加中國一大的共有13人,但為什么書上只出現了8個人?陳獨秀并沒有來參加中共一大,為什么選他為中央局書記?
歷史自古以來都是“大浪淘沙”。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共產黨人一定會堅定不移地為人民謀利益。13個代表中,有的指揮失誤,有的叛變,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會經歷挫折,會走彎路,有些意志不堅定的人也會走上歧路。因此,要通過思辨,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的意識,共產黨的發展史并不是沒有瑕疵,只看到輝煌的一面。但是,這兩個問題是否有合作探究的意義和價值,學生能否在討論中得出什么結論?事實證明,在接下來的交流過程中,基本上都是老師呈現的資料代替了學生的思考。思辨能力的形成應基于學生比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在一定的歷史情境中進行培養。小學生的辨別能力還不強,隨著對歷史、對社會的不斷認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至少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上才有必要培養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第一次接觸中國共產黨,就應該進行正面教育,在他們稚嫩的頭腦中樹立中國共產黨良好的第一印象,激發對黨的熱愛之情。
二、生活,歷史的映射
這一課是品德學科歷史類課型中比較典型的一課,歷史事件與學生生活相隔遙遠,學生對此缺乏感性認識。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的道德情感?筆者認為,應該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讓歷史和生活緊密相融。
?。?)利用家長資源初步了解黨組織。歷史類課堂教學遠離學生的生活與實際,如果教師能注意聯系現實生活,聯系社會實際,那么學生就會感覺歷史就在自己身邊,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上,老師首先向學生介紹了他們的班主任老師和校長就是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然后問:“除了你的老師和校長是共產黨員,你還知道,你身邊的爸爸媽媽、鄰居當中,還有誰也是共產黨員?”一名學生說:“我的爺爺是在抗美援朝當志愿軍的時候入的黨。”另一名學生說:“我的叔叔2000年才入黨,是我們鎮的鎮長看重他推薦他入黨的,因為他工作很出色?!?學生一下子說出來好多身邊熟悉的共產黨員。通過他們的先進事跡,學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共產黨員”,感受到“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從而讓“共產黨員”這個抽象概念變得具體可感。
?。?)利用音像資源學習歷史事件。在歷史類課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對歷史認識水平有限,知識儲備不足,對陌生的歷史知識缺乏感性認識。那么在教學的關鍵之處,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教學,用動態的音、形、畫使教學更形象、生動,促使學生理解和感染,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變教與學的效果。在《南湖游船》一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老師出示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和各個共產主義小組分別成立的圖片,讓學生知道短短一年之內就成立了許多共產主義小組,雖然只有五十多人,但卻分布在大江南北。中共一大的召開,就是將這些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這是每個共產黨人的迫切希望。接下來,老師播放了“中共一大”視頻,這里對中國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緩緩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仿佛回到了90年前的那條游船。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東方紅》的旋律激起了對偉人的崇敬;《開國大典》的視頻,讓學生親眼見證了新中國成立的輝煌時刻。通過動態的文字,動感的畫面以及優美的音樂,生動的解說,一幅幅歷史畫面生動地呈現在眼前,將學生帶入到歷史的氛圍當中,讓學生在其中認知歷史,感悟歷史,成為直接的觀察者和參與者,變枯燥的歷史“一言堂”為生動的歷史“大觀園”,喚起了兒童的學習興趣。
?。?)利用生活資源加深對黨的認識。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進行學習,反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說教,或單純地從書本上進行學習。在《南湖游船》的教學中,學生了解了共產黨成立的經過后,教師拿出隨身攜帶的公交卡,請學生暢談常州公交事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便利,學生不僅知道乘車只要六毛錢、學生三毛錢、年滿七十的老人免費,還知道常州加大公共交通建設,實現了快速公交、村村通等;接著,老師還請同學看看自己手里的免費書本,知道了國家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本費。這一系列的惠民政策,真正為百姓辦實事,而這一切,正是源自共產黨的英明領導。這個教學過程,注重歷史事件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使共產黨的光輝形象生動而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有了鮮明而直觀的認識,更深化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實現了品德課程“教育回歸生活”“課程生活化”的新理念。
(4)利用時事資源激發愛國主義的情感。愛國主義教育是品德學科歷史類課文教學永恒不變的一個主題。教師如果能結合課本內容,適時地引入學生現實生活中一些實例,就能激起學生的共鳴,達到更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課堂上,在沉重而低緩的音樂聲中,老師出示了“5·12汶川地震”造成的慘痛景象,而后,展現武進區對口援建的綿竹市金花鎮的新城新貌,強烈的對比震撼了所有學生的心靈。接下來,老師播放了一段來自中央電視臺關于“利比亞撤僑行動”的新聞。通過以上時事新聞,學生真切感受到了:在人民遭受災難時,無數共產黨人承擔著最危險、最繁重的工作任務,奮力開拓盡職盡責,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成為廣大受災群眾最可靠的領路人、最信賴的貼心人。學生飽含真情地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贝藭r,老師及時引導,把學生的這種愛國主義熱情轉換成實際行動,啟發學生認識到只有努力學習,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才是我們目前最為迫切的愛國主義。時事新聞與歷史事件的緊密結合,使其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使學生與歷史產生了共鳴,挖掘出了蘊藏在歷史過程和歷史知識中的巨大精神財富,把整個課堂延伸得更廣、更深,也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感。
綜上所述,品德學科歷史類課文的教學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開發和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內心體驗,讓歷史題材的品德課堂教學彰顯生命張力。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