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比較強的學科,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如何上好一節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挺深的學問。本文從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果入手,就信息技術課如何選材和教師如何設計教學環節方面談談作者的若干想法。教師要根據實際需要創新信息技術教材,在教學中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結合,提高課堂吸引力,上好信息技術課。
關鍵詞:結合實際;選材;設計教學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目前,在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各個方面,信息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在影響著。作為我國未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接班人,必須掌握好信息技術這門基礎工具。為了響應這些號召,小學里就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校雖然在農村,但也非常重視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并且不斷更新計算機設備,為信息技術課程的進行提供了硬件設施。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使得信息技術課程不能完美進行。如何使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真正體現基礎性、理論性和應用性,抓好小學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擴展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思路,幫助學生提高智力、發展能力,成為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思考的新問題。結合這么多年的教學,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一、結合實際,靈活選材
創新是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題,而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就是要鼓勵學生不斷創新,要發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作為信息技術教師也應該要具備創新意識。信息技術教學是一個上機實踐的活動過程,它與實際情況有著較大的差別。有時候,我們在課堂內容的落實上很難達到與教材所編寫的內容同步,這就體現了信息技術課的創新性,同時也說明了信息技術老師必須要不斷創新,要能根據實際情況自己重新安排教材,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教科書的編排是有一定理論根據的,如果我們脫離教材去重新編制,那反而失去了創新的目的。所以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不僅要有掌握教材的能力,還要能把多種信息重新組合,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認識上進一步深化,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如果用心觀察生活,用心思考,總會獲得符合你教學要求的材料。
(1)結合環境,靈活選材。信息技術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它的教學是在機房中進行的,課堂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在上課前及時了解機房環境存在的問題。假如不及時了解清楚,那么在課堂中可能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那我們的教學肯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例如:由于我的學校是在農村,所以信息技術的某些設備方面比不上城市學校,有些比較新穎的教學軟件根本安裝不到學生的機器中,所以課本中的有些知識沒法傳授,更別說去課外再引進其他有意義的學習資料了。如果在上課前老師不了解這些情況,那課堂教學就沒法進行。
剛接觸信息技術教材時,我也是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地進行上課,但是從課堂教學效果上反映出這樣上是不行的。因為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是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光是講解理論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也很難掌握,導致學生對理論部分的內容興趣欠缺。后來,我決定要改變策略。教材只是傳授者和學習者的一種參考,如果教材適合學生,那我們就用,反之,就要舍棄。所以我刪除了那些無法在機房實施的內容,額外增加了一些淺顯易懂而又適合操作的知識點,這樣一來,學生一掃往日興趣欠缺的情緒,興致勃勃地來上電腦課了。
(2)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靈活選材。在教學信息技術時,我常常會遇到難題,那就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參差不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同,如何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的發展呢?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每個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學會那些知識,完成那些任務。可如果教師一味強調要完成所布置的任務,那就會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如果把任務設得太高,有的學生做不完,索性就不做了;相反如果把任務設得太低了,好的學生完成后就沒有事情做了,就有可能會制造一些其他的“事情”。因此,在教學選材上,我們要做到結合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選擇能夠分層次教學的學習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比如很常見的打字環節。對于小學生來說,平時接觸電腦的機會不多,就算是整個學期的電腦課都讓他們來練習打字,他們的文字輸入水平也會存在著兩極分化。快的更快,慢的還是慢。如果老師不注意對文字環節這一教學內容的修改,那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兩極分化的現象更嚴重,而且課堂教學效果肯定也不理想。我們一般會等待大部分學生完成打字內容,然后再教下面的內容。于是在等待的過程中就浪費了一定的課堂時間,造成教學內容無法完全落實。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在課外花點工夫去解決了。
(3)結合生活實際,靈活選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是老師的小助手。”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生學習的強心劑。因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愛好,才能挑動學生的心,讓他們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如果在上信息技術課時,內容枯燥無味,形式平淡無奇,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反而會讓他們討厭上信息技術課。所以在選材上,我們可以挑選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而在教學方式上,應以學生的興趣為著入點。
小孩子都是愛玩的,對于游戲更是愛不釋手,那么在課堂上,我們為什么不增加一些可以游戲的內容呢?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通過玩游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習的意念。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激發學習興趣,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這樣何樂而不為呢?當然,在游戲時學生都會很興奮,可能會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就要采取有緊有松的策略。
二、探究實際,設計教學環節
(1)規范課堂紀律。每星期都有好多個班級要上信息技術課,而在機房上課比在教室上課要困難得多。因為機房比較空曠,加上電腦運作時發出的嘈雜聲,學生很難聽清楚教師的話語。學生紀律不好,那就會給上課帶來難度。所以在落實新知識的時候,教師就需要用更高的音量,才能保證學生都能聽得見。這樣一節課下來,教師就會很疲憊,更別提繼續上第二節課了。所以,有嚴謹的課堂紀律很重要。
(2)創造自由的教學氛圍。“嚴謹而自由”,嚴謹的是課堂紀律,自由的是學生學習思維的釋放。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中,學生應該自由自在地學習,沒有拘束,才能產生思維碰撞,閃現新穎想法。有些內容是枯燥乏味的,這時我們可以加入游戲,可以采用競賽法,還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讓“差生”敢于提問,讓“優生”勇于質疑,這樣就可以讓單一的操作充滿生氣,讓“優生”“差生”融入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3)形象教學,加深記憶。在學生缺乏感性知識的情況下,靠老師在課堂上口述板書來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計算機有它固有的特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學習計算機各個部分的組成時,內容比較抽象、枯燥,不容易掌握,對于各個硬件,學生也難以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和清晰的印象。這時,我們不妨拆開機箱,把里面的每個部件都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來觸摸,來感受它們的特征,然后適當穿插理論知識,進一步強化知識,加深學生的記憶。
(4)加強優差生的互助。要想把這節課上好,教師的引導可能起關鍵作用。但是,為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可以根據學生的素質情況進行適當分組,然后每個小組安排一兩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單獨輔導這部分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等他們掌握好后,由他們再去指導他們小組的同學進行學習,學生中有部分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同學也可以選出來作為班級輔導員。有時候,同學之間交流所產生的效果,比教師在課堂上教的效果還要明顯,優生幫助差生,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可以借鑒的常用手段,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它體現了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在完成同一任務時,優生速度快,完成任務早,教師可以讓他們主動幫忙,協助“差生”,讓他們也嘗試一下當“小老師”的滋味,同時也可以增進同學間的友情,調動優差生兩頭的積極性,而不致造成課堂中優生在玩,差生也在玩的景象。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的若干想法。總之,我們教師要想上好信息技術課,就要不斷創新,選好教材,設計好教學環節,這樣才能感染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學好這門課程。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勤于思考,刻苦鉆研,我相信我們肯定會成功的。
(溫嶺市松門鎮川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