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壇大家汪曾祺在《談風格》文里曾這樣寫道:一個人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風格,要能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并且不客氣地說,欣賞自己。我認為這一席話很對,照這樣走,我們的作文教學才有前途和希望。
縱觀反思我們的作文指導課,課堂上的重點不是對寫作內容進行規范指導,就是對寫作技巧加強訓練,課堂寫作完全出于一種外在的學習的需要,而學生是規范訓練文下的“奴隸”,學生就形成了為老師作文,為家長作文,為考試作文的寫作心理,往往只好編故事或抄作文選拼湊了事。殊不知,作文真正的美是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以我手寫我心的美與真。我們的作文教學似乎不食人間煙火,怎能寫出有實在內容,能感動人的作文?缺乏了想象力,缺少了創新和實踐精神,怎會展現“我”的真情實感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我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嘗試用以下幾種方法,改變學生寫作狀態,讓“我”成為寫作的主體。
一、貼近學生,走入學生世界
引導學生對外在世界有獨特反映,去見識、經歷、多樣的事情和豐富的情感,產生許多感悟。這些都可以成為用“我”來敘寫的素材,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不虛假,才有我的真情實感。
二、構建合理的作文訓練序列
作文是學生心靈發展的軌跡,是學生心靈的真情獨白。那么,我們在初中階段就要構建一個寫作訓練序列。初中一年級以“自由寫作”為主,引導并鼓勵學生寫“我口”,我眼,我耳,我鼻,我腦,少給一些選材、思路限制的題目,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米”下鍋。初中二年級,讓學生在有“話”說的基礎上來規范寫作,適當給一些要求,讓“米”煮的飯更好吃。初中三年級,以“自由寫作為主”,讓學生提高煮“飯”手藝,讓人愛吃、想吃,達到有話妙說,充分展示學生的寫作個性。教師要引導學生擁有更高超的“漁”和更多的“魚”去展示我的本色。
三、擬定好題目,彰顯本色
首先,作文題目中要有“我”,顯性的或隱性的。例如《我美麗,因為我……》《這就是我》等等,這些作文題目勾起學生對自己生活經歷的回憶和思考,學生有話可說。其次,作文題目要力求具體,力求時尚。作文題目不能太空泛,要擬定題目具體,給了學生明確性指向,能定向思維,避免思維游離于文題之外。例如《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我》就比《我》更讓學生有話可說,直接指向作者的心靈,激發學生的寫作表達欲望,寫出成功之作。我們可以力求內容上時尚,所命題目的形式也要時尚。例如中考作文題目《語文從我身邊悄悄走過》就比《生活處處有語文》時尚,富有美感,在文章中就能彰顯“我”的風格特色。
四、真誠批改,鑄就情感之作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及時批改作文既有利于作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又有利于提高學生作文的興趣和水平。批改要肯定成績抓住共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從激勵學生成功的角度出發,教師只有勤于批改,才能促進提高寫作。同時,作文批改時,嘗試把全班作文分成五個檔次,相差20分,各有側重,并在批改時收集講評資料。面“批”也不可忽視,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每次面批,要有目標,有側重點地給2~3名學生批改,讓學生寫出更好的文章。長此以來,就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文章中有“我”的情感,“我”是主體。
語文教育承載著塑造健康生命的重任,我們要讓作文回歸生活,人如其文,人文合一,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實踐中,讓“我”走入作文角色中去,言為心聲地暢寫出生活的真諦。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183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