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作為高考得分的主要科目,愈來愈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怎么學好物理課當然也就成了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作者根據國家的教育、教學改革精神,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融合了楊思、杜郎口的教學模式,迎風斬浪、激流勇進,致力于教育、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育改革;自學
物理這門課很不容易學好,難度大、深度廣、精度高、要求嚴,尤其是高中物理更是令人生畏,這是每屆高中生最為頭疼的問題。我經過多年的探究和摸索,總結出了幾點經驗:第一,就是讓學生自學、自講、自練;讓學生學會總結、概括、升華;讓學生親自動手、實槍實彈、親自操作、置身其中。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悟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和環節,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品嘗求知過程中的辛酸和幸福。第二,教師要做的就是課前輔導學生備課,課堂欣賞學生展示,課后評價學生成果,課下彌補學生不足。下面,就根據我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驗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學習模式的建立
(1)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六人,組里設組長、副組長各一名,每三人一排,兩兩對臉而坐。學習時可以相互研究、監督,還可以相互批改作業。不僅如此,而且組長還可以像老師一樣給大家講解題例、評價對錯、收繳作業、檢查默寫、布置任務等等,非常方便。
(2)全班前后左右都是黑板,每小組一塊。在課堂上,讓學生自我展示時使用,課下也可以使用,還可以在上面討論、演題,也可以在上面默寫、記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3)競爭機制。每月一考,每次都要算出各組的總分、平均分,進行評比。看那一組考得好,要及時獎勵;看那一組考得差,要及時輔導。不僅要獎勵小組,同時還要獎勵個人,看誰能榜上有名,這叫做“金榜題名”。
二、具體的教學模式
(1)形式。每課時都有兩種教案:一種是學生學案,一種是教師教案。學生學案是電子版的,共分為五個模塊。第一模塊是課前預習,第二模塊是課堂展示,第三模塊是課堂作業,第四模塊是拔高訓練,第五模塊是教師教案。教師教案供學生預習時可以參考老師的教學思路,還能提前弄明白該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教案也是電子版的,教案的內容和學案的內容總是相輔相成的;教案上的例題和習題,就對應著學案上的課堂展示和課堂訓練,教學內容吻合得很好。
(2)過程。①準備。前一天,就把學案發下去。讓學生先看課本,再看教師教案,弄明白該節的重點和難點,然后再去做第一模塊的課前預習。做完課前預習題后,緊接著就去做第二模塊的課堂展示。②檢查。學生來校以后,將學案交給組長,組長再參考答案實施批改。然后各組組長將收繳好的學案上交到物理老師處,經物理老師檢查、記錄后再返還給學生。③實施。由于前一天學生準備充分,第二天上課時,我就采取啟發探究式教學法,將重點、難點一一講解。此過程約20分鐘。接著,就讓各組的主講同學在本組講授課堂展示上面的題例。此過程大約10分鐘左右。④反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其實質就是課堂訓練。課堂訓練難度不大、數量不多,一般以五個小題為好,形式有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教師可在班里巡視,只批改前五名同學的作業,當場打分,當場給學生講解錯題。把這作為一種榮譽告知給大家。⑤評價。讓學生互相打分,形式多種多樣。⑥拔高。第四模塊的拔高訓練就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準備的,防止這部分人吃不飽。其他同學也可試著做一做,一般不作過多要求。如果有必要的話,再找時間統一講解。⑦最后一擊。千錘萬錘就差最后一錘,千練百練不如最后一練。教師在課堂上評講學生所存在的共性以后,看學生到底掌握了沒有,掌握了多少。再把那些典型題作為作業,讓學生再做一遍,寫到作業本上交給老師,待老師檢查后再發下去。這樣的話,有些題學生就過了三遍了,知識掌握得就應該較為牢靠了。
(3)課后學習組織的建立。①補充。為了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班里還設置了“小博士團”,由五名各科成績均衡的同學擔任。各個學習小組如有疑難,又經過本組討論后仍不能解答的,就可求教于“小博士團”共同會診,如果還不行的話就可向任課老師求教,任課老師有義務、有責任在24小時之內以書面形式作答。②檔案。讓學生建立自己的錯題檔案。將每科的典型題、易錯題、易混題、高難題統統收集起來,另立成冊,以便平時、考前翻閱復習,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改的思想內涵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找出問題、去解決問題。因此,新課改重新定義了“教師”的含義,給“教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如果我們大家都能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教育,都能以天下教育為己任,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從教育理論中汲取營養,從教育名家里學習智慧,那么我們也一定能在教育的浪潮中弄一葉扁舟,也一定能在教育的方舟里據一席之地,也一定能成為教育名家、名人。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