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著眼于提高21世紀公民的科學素養,努力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化學課程目標體系。必修模塊的學習主要是在這三個維度為學生發展打下必備的科學素養基礎。教師和學生是課程改革的參與者,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戰場,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因此,一個多學期來,我們圍繞“三維目標”的落實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摸索嘗試。
一、重視主動建構與體驗探索
以往的高中化學課程也承認學為主體教為主導,但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真正體現,表現為聽講、實驗、作業等,一切服從老師安排。碰到問題,教師多數情況下不是給予引導、指導,而是給出結果,從某種程度上忽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新化學課程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教材的編寫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以淺、寬、新的問題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為主,讓學生主動建構化學知識和有關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碰到問題,教師及時引導、指導,不能急于給出結果。這次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中關注知識的螺旋式上升,要給學生認識、理解相關問題留下發展空間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真理是相對的、發展的、變化的。事物的發展由低級到高級,人的認識也是由低級到高級。化學概念、原理、具體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無不如此。教學中,要深挖教材,合理運用教學資源,注意學生學習的階段性,知識間的銜接,為學生后續學習留一定的空間,杜絕一步到位。現在,對實施化學新課程以來主體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具體做法總結如下:提出問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反饋練習。
(1)提出問題。教師提出問題時首先認真閱讀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相關的教學資源,將所學內容分塊,為學生自主學習設計問題。對每一塊內容,分層次、分梯度設計問題。例如:學習“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時的問題: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需要什么裝置?這種裝置發生哪種化學反應才能夠實現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構成這種裝置需要哪些物質?該裝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電能是怎樣由這種裝置產生的?反應的方程式怎么寫?
(2)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方式很多,如閱讀教材、觀察實驗、記錄現象、分組實驗或實驗設計、分析材料。
(3)小組合作。要求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小聲交流討論,不能影響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接受不同意見。
(4)交流匯報。①學生不同小組間達成共識,找出本節課主要知識,找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在學習小組間學習解決問題,或在老師指導下解決問題。②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享受學習的成果。
(5)反饋練習。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運用能力,反饋學習過程中是否出現漏洞。因此,題目要簡單、基礎,不能太難,要能增強學生自信。
(唐山市豐南區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