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小伙子滿懷豪情只身從上海來到香港地區,希望闖出一番天地。
可現實卻并不如想的那么如意,由于既不會說廣東話,也不會說英文,哪個公司都不愿意要他。最后,他只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不僅臟又累,薪水只有60塊錢,而且有40塊錢還要花在交通費上。
如果換了別人,難免會這樣想:“活干得這么辛苦,掙的錢又這么少,太不劃算了,反正也不過是份臨時的工作,不如馬馬虎虎應付算了。”但小伙子卻沒這么想,他沒有任何的牢騷和不滿,而是每天都朝氣蓬勃地忘我工作。
按照公司的規定,小伙子每周上班5天,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兩天。可他發現,這兩天公司經常有人加班,因為沒人清掃,公司的環境衛生很差。為了給大家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小伙子每個休息日都主動加班,照常打掃衛生。
誰也沒有要求他這么做,更沒有誰說過要給他加薪水,但他還是一點也不計較,持之以恒地堅持著自己的義務付出。
有一天,老板開始注意起這個對工作主動付出、毫不計較的小伙子。后來,老板將他從清潔工的崗位調到了辦公室,負責處理一些雜事。
工作變了,可是小伙子的心態沒變,還是整日樂呵呵地做事,默默地付出,什么也不計較。這樣良好的心態,再加上他本身的能力,漸漸的,他被老板提升為文員、經理……直到副總。
后來,他又憑自己的實力,在地產業、酒店業闖出了一片天地,成為了著名的企業家,成為擁有幾十億港幣的富豪。
成為富豪之后,他依然以付出為快樂,更加為慈善事業盡心竭力。他投資近20億元,興建了深圳彭年廣場和五星級深圳彭年酒店。他不無驕傲地說:“這座大廈全是我用真金白銀建設出來的,一不要還借款,二不欠利息。我還預留了一部分后備資金。這座大廈就是母雞,我把它的全部利潤永久性地捐給社會。”他還決定:“捐出身后所有家產,不給自己的兒孫繼承。”
記者問他:“為什么不給兒子留家產?”
他說:“如果兒子弱于我,留錢做什么?如果兒子強于我,留錢做什么?留錢反而害了他。”
2007年,中國發布慈善榜,他4年捐贈20億,位居榜首。
當年的這個小伙子,就是現在的慈善企業家余彭年,又名彭立珊。
媒體評論說,余彭年的非凡人生,是付出成就的人生,也是享受付出的人生。
心理學家有這樣一個研究結論:能夠享受付出的人生,就是能夠獲得較大成功的人生,也是能夠獲得更多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