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童趣綻放
3. 文字是心靈的翅膀
一天批改學生作文,看到了田芽同學寫的文章《上墳》。田芽9歲,正上二年級下學期。文章是這樣寫的:
上墳
今天是農歷七月十五,老人們說是gui(鬼)節。我和俺爹去給奶奶上墳。
我挎著包子,爹挎著籃子,籃子里有燒紙、香、火柴和kuai(筷)子。
來到墳地了,爹說:“去,到墳頭上壓上墳頭紙。”我說:“我害怕,底下有gui(鬼)。”爹說:“底下是你老奶奶,保護著你呢。”我就不害怕了,沖上墳頂把紙壓上了。爹說:“壓得很正。”我說:“我想chang(嘗)個包子。”爹說:“等一會兒老祖sheng(剩)下你再吃。”我說:“就chang(嘗)一個。”爹說:“這可不行,老祖會生氣的。”爹點著香,cha(插)在香lu(爐)里,爹叫我zhe(折)根樹枝來挑著燒紙,我說:“夠不著。”爹說:“我去吧。”
我又看看那包子,我知道娘包的jiu(韭)菜豆fuxian(腐餡),要多香有多香。吃一個吧,就吃一個,老奶奶吃不了,爹也看不出來。我拿了一個,吃了,還想吃,又拿了一個,再拿了一個,只剩下兩個了,爹非打我不可。
爹回來了,一看就問:“包子呢?”“叫……老祖吃了。”
爹哈哈笑了,說:“叫小changui(饞鬼)吃了吧。”我紅著臉一伸舌頭。
這篇作文的選材,并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甚至難登大雅之堂,可是充滿了童真稚氣和鄉土氣息,實在難能可貴。
作文評改課上,我朗讀了這篇文章,并讓小作者談談他的體會,是怎么寫出這篇文章的。
田芽有些害羞地站起來說:“我哪有什么竅門啊,見到什么就寫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寫唄。”平平常常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小學生寫好文章的真諦。
以后的事情就有些耐人尋味了。我讓小作者把文章認真抄寫后試著投稿,一個月后,先后有三家報刊退了稿,理由都是:“作文寫的無思想性,無藝術性。”天哪,一個喃喃學語的小學生,你能讓他有多深的思考和認識水平?他們才是八九歲的孩子啊!
幾乎是收到退稿的同時,小作者收到了天津“小學生金龍杯作文大獎賽”一等獎的證書和獎品。緊接著,“上墳”又被全國12家報刊轉載,當地電臺還專門發表了小作者的寫作經過專訪。
怎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小學生應該怎樣寫作文?孩子文章成人化、文學化,這是小學生寫作中的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
目前,我國少兒報刊種類很多,但是我們隨手翻閱一下這些報刊,瀏覽一下上面所發表的學生習作,就會強烈地感受到,有不少文章十足的大人腔,成人調,一篇篇都結構“嚴謹”,構思“巧妙”,思想性、藝術性“極強”,剛上學幾年的娃童果真有如此高超的寫作水平嗎?我曾帶著這個問題采訪調查過上百所學校560名學生,“愁寫”的學生竟達490多人,占85%以上。這490多人中竟還有發表過文章的,甚至還有獲省市作文比賽獎的!
原來,一篇學生習作的發表,要經過學生的數次修改。有的是在老師的暗示、提示下修改的,甚至代為“拔高”的。稿子到了編輯部,好心的編輯還要再次修改潤色。等到文章發表出來。往往早已面目全非,連小作者本人也不敢相信是自己寫的了。這種文章好是好矣,可是,卻失去了童真,失去了示范作用。我們的孩子看了,只會覺得寫作太難了,太高不可攀了。
誠然,我們不否認輔導教師和編輯們的好意,作為教育工作者,誰都盼望我們的下一代成龍成鳳,可是拔苗助長的結果,卻也會適得其反。今天,市場上的各類《作文選》五花八門,很多假話大話空話連篇,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學生。這些書最好不要讓孩子看。
讓孩子們愛寫什么就寫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吧。給他們的思維與心靈一片自由開闊的天空,讓他們自己睜開眼睛,用文字,描繪這個美妙的世界。
下面請看一篇小朋友們用自己的眼觀察,用自己的心思考,用自己的筆寫出來的文章:
學飛
中午,我一個人到村東的huai(槐)樹林去玩,看見有幾只麻雀在樹上喳喳叫,就拾起一塊石頭向它們扔去,它們張開翅膀飛走了。小鳥多好啊。南邊的天上飛來一架飛機,螺xuan(旋)jiang(槳)轉得很快,是一架直升飛機啊,我如果照飛機的方法,不也能飛上天嗎?
于是,我找了一棵大樹一圈一圈地轉起來,越轉越快,心里想快一點、再快一點就飛起來了,可是怎么也飛不起來。突然,我頭昏腦漲,東西南北也分不清了,一下子跌倒在地上……(王營)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不能不被小孩子一顆純真的心所打動。王營學習飛翔卻摔倒在地,盡管王營沒有大人腔地寫出要好好學習本領乘坐飛機飛翔的豪言,但是這份真實袒露的童趣和童心,卻讓我們為之沉思。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人的世界,而孩子的文字,也必定不會相似于成人,假若硬要用成人的所謂成熟與思想,來修剪孩子稚嫩但卻有趣的童心,那么換來的,將不只是孩子的抱怨,還有一代人心靈的非正常成長。
4. 仰望星空
日月星辰是小學生常觀察的天象,可以說我們幾乎天天看到它們。清晨早起,我們看到過多少次瑰麗的日出;傍晚西望,我們看到多少回迷人的日落。還有那點綴在夜空中的顆顆明亮的“寶石”,我們不知產生過多少遐思。
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看到這些,寫點東西的欲望往往會油然而生。我常常不失時機地引導同學們記下這些,用文字這架“攝像機”,攝下日月星辰那迷人的風采。
清晨,我和學生來到河邊遠望東方,等待輝煌的日出。我啟發他們思考:日出前天空是什么樣的?朝霞有什么特點?太陽怎么露的頭?它的光有什么特點?日出后天空又起什么變化?黃昏,我領他們登上西山,看那迷人的日落。我啟發他們思考落日的形狀、顏色和光芒有什么特點,以及西天、遠山、云朵、大地景物的變化等。隨著觀察的深入,同學們寫出了不少言之有物的觀察文章。
讓我們看看幾個學生寫的作文——
日出
清晨,我們來到河邊看日出。東邊天上先是魚肚白,漸漸變成橘紅色,淡紅色,蛋黃色,一會兒又變得紅彤彤的。東邊的天空像著了火,整個天空都被映紅了。我們目不轉睛地盯著東邊最紅的地方,忽然,一個耀眼的紅點從東邊跳了出來,同學們都熱烈歡呼起來:“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
一會兒,整個太陽躍出地平線,又一會兒,紅日升上了空中,那么圓,那么大,那么紅。天紅了,地紅了,河紅了,鳥兒飛上樹梢,迎著朝陽唱起了歌。多么輝煌的日出啊!(王關蘭)
文章按照日出前后的順序細致寫出了日出時的情景,重點寫出了天空云霞的色彩變化,描寫得條理清楚,并抒發了內心的感情。
落日
放學后我去水庫趕鵝,站在大壩上向西望去,只見一輪紅彤彤夕陽猶如一只大火球,靜靜地掛著。雖然,夕陽比朝霞遜色,但是,它在離開天空之前,依然射出萬道霞光。浮在半空中的幾片白云,也被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邊,然后又被染成玫瑰色。……
夕陽照在遠處的田野里,莊稼就像抹了一層胭脂,那么耀眼。近處的幾株槐樹,在晚風的吹拂下悠然自樂,樹枝搖曳著,向夕陽揮手告別。漸漸的,夕陽看不見了,但天空仍是紅彤彤的……(王艷)
看日食
今天我為了觀看日環食,特地起了個大早,約了幾個同學向學校飛奔。
八點三十分,天空突然暗下來,大家知道,日食將要開始了。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淡墨水倒進碗里,對著碗仔細觀察起來。
太陽一點點變得模糊起來,像披上了一層紗。慢慢的,這歷來耀人眼目的太陽變得幾乎和皎潔的仲秋月差不多了,成了個“金盤”。一會兒,“金盤”的右下方出現了小缺口,就如“馬蹄燒餅”被咬了一口似的。慢慢的,缺口越來越大,那“金盤”變得就像行駛在碧海中的一葉小舟。此時,大地的光線更暗了,猶如晚霞消失,黃昏來臨的景象那樣朦朧不清。一兩分鐘之后,太陽又由一葉小舟變得像一把錚亮的“鐮刀”。漸漸的,越來越小,最后變成了柳葉眉。
“老師,怎么還不到中午就開始黑天了呢?”有人問。
“別說話好好看。你看,‘日環食’開始了!”
真的,我看到那“柳葉眉”變得像一彎金絲。過了三四分鐘,金絲的兩頭慢慢的接上了,太陽變成了一只“金環”。那金環就像神話傳說中的“乾坤圈”,光芒四射。
此時的大地像拉上了黃色的屏幕,一片朦朧中的輝煌。空氣涼颼颼的,似乎顯得格外清新了。水池里,水汪中,到處都映著日環食的影子。美麗的光圈,被微風吹拂,擴散出一條條美麗明亮的波紋。
一會兒,光圈出現了缺口。隨之變成了一彎“柳葉眉”,變成了一把錚亮的“鐮刀”,變成了行駛在碧海中的一葉“小舟”。轉眼間,那“小舟”又擴大成了左下方帶有缺口的“燒餅”。缺口漸漸小了,又成了一輪皎潔的“中秋月”,忽然間,“圓月”越來越亮,太陽又恢復了它原來的模樣,高高地掛在人們的頭頂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這時,操場上的同學們全都歡呼起來。啊!多么美麗壯觀的日環食!(王政)
日環食是難得看到的。小作者懷著急切的心情觀看了這一宇宙奇觀。文章以時間為順序,把日環食由出現到消失的全部過程準確地作了記敘。用生動的比喻加以描寫,使人產生了親臨其境的感受。
月色迷人的晚上,我和孩子們聚在村前的山坡上,望著天上的明月。有時,我給他們朗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時我給他們講講“嫦娥奔月”的神話和阿波羅飛船登月的現實。我引導他們觀察、思考:月亮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有哪些不同的變化;月光下的田野、小河、村莊、山林,是什么樣兒的;仲秋之夜,人月共團圓,眺望明月,會產生哪些感想。
在老師的啟發輔導下,同學們通過觀察、討論、思考,寫出了大量有關“月亮”的文章……
月光迷人
晚飯后,我來到村前,月亮已經升到東南天空,高高地掛著,灑下銀白色的光。多么圓的明月啊,我不由想起了李白吟誦過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今晚的圓月,不正像白玉盤嗎?天空有一塊云悠悠散散地飄著,飄到了月亮的身邊。它實在不忍心遮住這皎潔的明月,只是輕輕地撫摸一下月亮圓圓的臉龐,就飄走了。
月光如水,瀉在遠處的樹林上,夜風送來了林中野花的香味。槐花河在淙淙地流著,銀光撒在河面上,就像撒了一把碎銀。腳下是青青的小草,天上是迷人的圓月,遠處是朦朧的群山。我一個人獨享這皎潔的月光,怎么不心醉神迷呢?(劉兵)
劉兵同學懷著愉快的心情觀察了月亮,重點寫了月亮的形狀,月光及月色映照下的大地夜景,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星空,也是迷人的。小學的《自然》課本上,有讓小朋友們觀察星空的作業要求。我在作文教學中,常引導學生采用“點面結合”觀察法,既寫出“流星”“個星”的美,又寫出“群星”的美。在觀察星空的同時,可把從大人那里聽來的有關星星的傳說融揉在作文中。李建發表在《小學生讀寫月刊》上的《夏夜星空》作文,就是這么一篇佳作——
夏夜星空
晚飯后,天炎熱得很,我和爸爸到山坡上一邊乘涼,一邊觀察天上的星星。
星星很多,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有的像拼音字母“Z”,有的像“S”,有的像個大圓圈,爸爸說那叫“鍋星”。我最愛看的要數北斗星了。早在二年級教我們學習《數星星的孩子》那篇課文時,我們就認識它了。還有那顆永遠掛在北邊的北極星,它的位置是固定的,多少年了,它不知為多少在夜行中行路的人指點過方向。
那一條縱貫南北中天的白茫茫的帶子叫銀河,傳說是王母娘娘用金銀發卡劃的一條河,隔開了牛郎和織女。早在很小的時候,奶奶就給我講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了。那不,肩挑著兩個孩子的牛郎星和河那邊明亮的織女星隔河遙遙相望呢。當然,這僅是神話傳說罷了。在自然課上,老師早就和我們講了。牛郎的“父子三星”之間相距好遠好遠。銀河里全是些小星星,太遠了,太多了,太稠密了,所以看起來就像一條帶子了。
多么有趣的夏夜星空啊!
世間萬物皆文章。既然大自然慷慨地展現給我們神奇有趣的日月星辰,我們何不認真地觀察它們,思考它們,寫成一篇篇魅力非凡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