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出高考考場的那一刻,很多考生都長長地嘆了一口氣。“放松”“玩”,成了高考過后大多數考生最大、最直接的愿望。
十二年寒窗苦讀的日子終于熬到盡頭,對考生而言,考試結果先擱置一邊,還是來給高度緊張的心理減減壓,給壓抑已久的心情放放松吧。有的天天泡網,在虛擬網絡玩得不亦樂乎;有的狂打籃球,在球場拼得死去活來;有的結伴而行包起KTV,唱起歌來沒日沒夜,聲嘶力竭;有的三五成群,觥籌交錯,紅光滿面,吞云吐霧……
對家長、老師來說,因為這些日子以來孩子們實在太辛苦了,給他們一個獨立的時空輕松輕松,于情于理都是應該的,再說借此機會,自己也可以暫緩一下緊張的神經,接下來的興奮點就要聚焦到成績的公布、志愿的填報上去。于是考后考生的心理、身體健康很可能陷入一種無序、被漠視的狀態,孩子們在此期間像脫韁的野馬,任意奔騰。
但萬事張弛皆有度,好的習慣難培養、形成,壞的習慣卻易滋生、蔓延。不良習氣一旦形成,不僅影響孩子們的再學習,而且對身心健康也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傷害。以往的教訓一再提醒我們,無節制宣泄,會很快因心理不適而引發功能性疾病,每年考后總有一些考生因精神過于亢奮、癲狂而發生傷害自己或別人身心健康的事故,有的縱酒過度住進醫院,有的聚眾滋事被扭送派出所,等等。
適度的心理宣泄有利于緩解考后壓力,關鍵是要拿捏個度。對剛剛走出考場的考生來說,要理性面對高考,也要充分調節好考試后的心態,放松但不可放縱。考生們應學會有意識地調整心態,比極度宣泄更好的方式是把自己郁悶、困惑傾訴出來。要知道一個人痛苦郁積心中,必然越積越多,如果讓老師、家長、朋友一起分擔,那么這份煩惱、憂愁或許將減輕許多。再說他們還年輕,腳下的路還很長,高考不過是人生一個轉折點而已,人生還有很多美好畫卷等待他們用勤奮和汗水去描摹呢。
而家長們應淡化考后分數意識,即使“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心情再迫切、再強烈,也要學會克制、平和心態。試想與考分相比,大家難道不更希望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嗎?何況隨著人才評價多元化以及高校招生規模擴大,只要孩子們正常發揮,人人都有機會接受高校選拔。此時他們應該做到與孩子們直面現實,做好多方面準備。
高考結束后,學校也不能過于放松。可以建立高三班主任心理輔導網絡,密切關注考生,譬如開通電話熱線、發送短信、家訪溝通。還可以利用學校資源組織開展文體活動,讓考生在溝通中一吐心中的塊壘,在鍛煉、娛樂中排遣心中煩悶和不快。
總而言之,切忌考前可控,考后失控;要密切留意孩子在考后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切忌虎頭蛇尾,放松變成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