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教材地位:本課題是從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學反應,承接化學1的氧化還原反應,鋪墊選修4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
知識內容:化學能與電能屬于化學反應原理范疇,重點是解決原電池原理,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直接轉化。
2. 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知識:氧化還原反應、電解質、電離等概念及相關的物理學知識。
學生認知特點:從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容易接受;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學生能夠加深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原電池原理,初步了解原電池的裝置。
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自學教材及查閱資料,提升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理論分析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實驗探究,提升學生優化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能量轉化觀,樹立節約能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原電池的反應原理及裝置特征。
難點:通過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方式,了解氧化還原反應與電能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合作討論、實驗探究。
五、教學過程
六、板書設計
第二節化學能與電能
(一)火力發電
(二)氧化還原反應與原電池
(三)原電池原理和裝置
1. 銅-鋅原電池
負極:氧化反應
Zn-2e-=Zn2+
正極:還原反應
2H++2e-=H2↑
2. 原電池構成條件
①兩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
②電解質溶液
③ 構成閉合回路
3. 歸納總結原電池裝置
教學反思:本節課為實驗探究教學模式,既符合化學學科的特點,也符合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特點。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本節課以實驗解釋原電池的概念,又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納原電池的構成條件。這樣得出的結論,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牢固掌握。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高一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加之他們第一次接觸電化學,讓學生在做實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結論,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也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原電池的概念。
教師作用是“倡導和啟發”,即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因此本節課的部分實驗是由教師預先設計的,但同樣起到了實驗探究應有的作用,本節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做實驗,充分的時間討論和發表意見,讓實驗探究成為全體學生的活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