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和發展的不平衡。在課堂上,若按照統一的標準要求每一位學生,優秀學生的優勢素質就得不到更好的發展,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又得不到及時的補救。在差異存在且不可能消除的前提下,如何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促進有差異的發展,本文對此提出了一些想法和策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并通過教學與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是新課程實施中每一位教師必須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一、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中的學習差異
1. 個體間的差異
如有的學生上課時思維敏捷;有的長于形象的直觀記憶,有的則長于抽象的語言記憶,所以他們在學習不同的內容時就產生了差異。
2. 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差異
有的同學家里有計算機或參加過校外輔導班,已經是計算機領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專家”。而有的同學則從未接觸過電腦,一切從零開始。一個班上學生現有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給整個班級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 態度的差異
學生的學習態度分為主動型、非主動型、被動型三類。不同類型學生對學習內容、教師教導方式的要求,以及完成學習任務情況均有較大差異。
二、信息技術課堂實行“差異教學”的技能
其一,目前信息技術教學一般在多媒體網絡教室中進行,教師可以方便地實施廣播、監控、轉發等,為組合型的教學活動提供了便利,學生人手一臺電腦,更有利于個別化的教育。
其二,中學階段以學習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為主,而每一個應用軟件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因此就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探索的結果并不重要,但為學生提供的探索機會以及探索的過程恰恰是可貴的學習體驗。
三、信息技術課中差異性教學的實施
“差異教學”要探討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途徑,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就需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兼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1. 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師針對某一具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確定符合教學要求的差異目標體系62526cc7372dbd86957b2b743b27ca42345172b93d7174a0ce05589e48d77b75,包括集體目標和具有層次的個人目標。集體目標是教學大綱要求達到的基本目標,全體學生都應當達到。個人目標是在集體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個體原有知識基礎、興趣、能力等確定。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不斷地由現有水平發展到“最近發展區”,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2. 教學內容的確定
在依據大綱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針對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內容。對于學習興趣濃厚,愛好廣泛,求知欲強,有扎實基礎知識的學生可補充一些探索性強、思維量大的內容,促使其在知識的橫向上加寬、縱向上加深。對于智力因素好,學習態度有偏差,但有潛力的學生重在調動非智力因素,引導他們在獨立思考、刻苦鉆研上下工夫。對于學習吃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重點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上的指導,以強化基礎、鞏固技能為主。
3.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通過信息的收集、整理、傳遞、儲存等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能力。在這些活動中,如果完全采用班級集體授課的形式,教師不可能兼顧全體學生的需要。因此,教學中可以采用集體教學、小組合作式學習、個別輔導等相結合的組織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1)小組合作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可分為同質小組、異質小組。同質小組是將同類或知識水平大致相當的學生編排在一組,并為各組確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異質小組是將不同類別和層次的學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組,共同收集資料,發表見解,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組合作式學習能通過同伴之間的教與學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促進全體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意識,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2)個別輔導。差異性教學中要把班集體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對基礎差、學習落后的學生,教師要幫助查找原因,尋找適合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達到學習目標。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應注意課外拓展、練習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每名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4. 課堂練習和作業的設計
教師依據學生的差異,本著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機會的原則,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
設計的練習和作業題一般可按問題難易程度和涉及問題的多少分為基本題、變式題、綜合題,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使學生的練習和作業具有彈性,實現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要求所有學生都完整、正確地解決基本問題和一些變式問題,達到大綱規定的學習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要設計一些綜合性問題讓他們解決,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5. 進行差異評價,及時反饋
首先,教師要根據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準備情況、智力水平、學習興趣和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了解,發現學生間的差異所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獲得反饋意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相應層次的問題,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要求。
其次,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潛能進行富有激勵性的差異評價,使評價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的催化劑。基礎好、進步快的學生,自信心比較強,對他們的評價要嚴格,不但要求他們能夠正確解答,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還要求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基礎差、進步慢,自卑感較強,應盡量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用激勵的語言評價,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時常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多鼓勵,少批評,使他們產生自我超越意識,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能。
(通渭縣平襄鎮店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