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國20世紀的文學史上無論是在創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還是在主題發掘的深廣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因為魯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資源是十分豐厚的,需要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發掘、理解和詮釋,其中以知識分子為素材的小說更是讓人叫絕,回味無窮,讓人們看到了舊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形。
關鍵詞:魯迅小說;知識分子;孤獨感;悲劇性
中國文學泰山北斗魯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揭露的是當時社會的黑暗,作品中,知識分子的孤獨感和悲劇性構成魯迅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兩大主體結構。魯迅對人物孤獨感內涵的歷史性把握,使他筆下的人物在孤獨的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思想啟蒙和道德意識,是作者對知識分子傳統人格的發掘和再創造。作品中主要塑造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第一類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者的孤獨感和悲劇性;第二類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追隨者的孤獨感和悲劇性;第三類是封建制度的破壞者和反抗者的孤獨感和悲劇性。
一、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和犧牲者的孤獨感和悲劇性
第一類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犧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滿舊式文人的酸腐氣味,作者對他們既有批判,也有同情。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知識分子:
孔乙己是作為第一代悲劇性的知識分子的身份出現的。他讀了大半輩子《四書》《五經》,卻什么也沒有得到,只養成了迂腐窮酸和好吃懶做的習氣,對科舉功名如宗教般虔誠,孜孜以求,苦心經營卻除了“之乎者也”和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外,一無所長。上不能金榜題名,下不能養家度日,但又自視清高,鄙夷“短衣幫”,但終究無法用“滿口的之乎者也”和“竊書不算偷”的狡辯解決生計,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落、潦倒,以致被殘酷折磨后死去。魯迅對孔乙己是批判的,充滿著嘲諷。然而并不止于此,更多地則是表現孔乙己作為一悲劇人物的社會特征。孔乙己有其善良、淳厚的一面,盡管自己貧窮潦倒但還樂意把茴香豆分給孩子吃,而且教“我”識字,最能體現他道德素質的一點就在于他“從不欠賬”。他固然窮酸迂腐,然而其善良、淳樸的一面又讓人憐愛,正是這樣一個讓人同情的沒落讀書人形象,卻被社會所壓迫、折磨而毀滅了。無情的大手一把就捏碎了孔乙己的脖子,人們由憐憫轉入悲傷,轉入憤怒,轉入深思和反省,這個社會精英層中的一員被毀滅,便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劇。我們在對這一悲劇性形象的認識、反思中,更進一步地認識到了科舉制度和社會惡勢力的罪惡,孔乙己的悲劇成為一代人的悲劇,孔乙己也成為沒落時代落伍者的悲劇典型。
總之,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而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滓壹壕褪沁@樣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這樣冰冷的人群中,連一聲微弱的抗議也沒有,多么悲慘,多么孤獨??!
二、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追隨者的孤獨感和悲劇性
第二類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追隨者,如《肥皂》中的四銘等。他的靈魂已經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滿肚子男盜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衛道士、假道學,或是不學無術的文人垃圾、文人敗類。作者對他們只有批判,沒有同情。
《肥皂》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諷刺小說之一,魯迅把這一群“衛道”之徒的丑態揭露得含蓄而深刻。四銘一面高嚷著:“學生也沒有道德,社會也沒有道德,再不想點法子來挽救,中國這才真個要亡了”,而另一方面卻“不是罵十八九的女學生,就稱贊十八九歲的女討飯,都不是什么好心思”。當他人淪為悲慘的乞丐時,四銘不同情受難者或譴責社會,而是和那兩個議論去買肥皂給“女討飯”洗澡的光棍一樣,在她的痛苦中尋找自己情欲的滿足。
三、封建制度的破壞者和反抗者的孤獨感和悲劇性
第三類是封建制度的破壞者和反抗者,如《傷逝》是一篇具有非凡思想深度的愛情小說。在這篇小說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都是20世紀20年代初期具有某種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識青年。他們互相認識后,在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膽地追求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并且不顧強大的封建勢力和世俗偏見,勇敢地沖出封建家庭的樊籬,走到了一起。但是,他們在一起生活沒有多久,彼此間的冷漠就代替了熱戀。她對自由的追求,對愛情的忠貞,盡管周圍的人對他譏笑,她卻是大無畏的。這些說明他們的思想有著共同的基礎。對這些,魯迅都是贊揚的。魯迅對子君和涓生思想性格上的弱點和缺點,批評也是很明顯的。
綜上所述,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是深受封建禮教壓迫和毒害的另類社會群體,他們又是整個社會改革的思想啟蒙主體,只有徹底改造世界觀,投身于社會斗爭的廣闊天地,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推翻封建制度。其實,解決中國問題的唯一方式是通過思想和精神的革命改造國民性。自然,在作者筆下,典型的人物無不烙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印記,而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人生悲劇成為社會悲劇,成為民族悲劇。
參考文獻:
[1]王曉明.魯迅自剖小說[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2]錢理群.走進當代的魯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張夢陽.悟性與奴性——魯迅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國民性”[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彭博.魯迅小說絕望與希望的對比結構[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ㄍㄎ伎h義崗學區八井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