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中,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增強探討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以及學生對于科學本質的理解和科學價值觀的樹立,是與科學知識的學習同等重要的。
新課標中,把科學探究式學習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懂得科學的思維方法,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一、科學探究中的要素
科學探究的教學一般要經歷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該模式簡單、實用、易操作。但是,近幾年的工作中,我發現,一部分教師在教案、板書、課堂上嚴格按照先后的順序進行,七個要素一個都不敢少,把鮮活、生動的創造性活動變成索然無味的流程,使學生誤以為科學探究有現成的“套路”。科學探究的關鍵不在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于體現科學探究的本質。因此,在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在不同的課時中有重點地培養科學探究的某一兩方面的能力,而不必為了求全面面俱到。例如,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主要突出了“提出問題”的環節,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則注重“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探究“摩擦力”時,則突出了“猜想與假設”,在“力和運動”中,著重訓練“分析與論證”等。
二、科學探究中能力的培養
物理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
要讓學生樹立良好的科學態度,發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