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學生的語文閱讀令人堪憂,它將影響到學生情感的熏陶,視野的開拓,審美的體驗,真善美的認知,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健全,價值的升華,也影響到社會的良知、正義與和諧。本文分析閱讀現狀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決的建議。
關鍵詞:學生;語文閱讀;建議
一、學生語文閱讀現狀
新語文課標要求學生“具有閱讀的能力,注重閱讀習慣的培養,學會理解一些詞語和積累優美的句子,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并受到閱讀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情感”。
然而,現在的學生離課外閱讀已經漸行漸遠。在教學中,也發現學生對待課外閱讀,現出淡化與茫然。由此,我對部分學生進行了關于閱讀的調查,發現一些問題。
1. 沒有閱讀習慣,多喜愛網絡、電視
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是討厭閱讀,熱情于網絡、電視。只有約10%的同學表示自己有較濃興趣,而其他學生放學回家都是喜愛看電視,或者上網。特別六年級的學生視讀書為“毒藥”,敬而遠之。
2. 閱讀目的呈現功利化,閱讀時間沒有保證
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學生讀書目的大體上分兩種趨勢,小部分純粹為了消遣、娛樂,大部分認為通過閱讀可以獲取高分。這就是學生看書的動力,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3. 硬件配套不齊全,閱讀的氛圍尚未形成
學生往往把閱讀書目大全,大部分都放在家里,學校幾乎都是上課時間,沒有時間閱讀。家庭很難為學生提供一個很理想的閱讀空間。特別是農村學校,是沒有圖書館的,使學生失去了最有利、最便利的閱讀地點,加上圖書不全,管理不當等更使閱讀雪上加霜。
二、建議
1. 培養習慣,正視閱讀
閱讀常被看做是人類打開通向理性世界大門的鑰匙。提倡閱讀,是與文本、與作者的一次心靈的對話,是獲得我們所無法親身經歷的體驗,這與我們平時看電視、網絡有本質的不同。有鑒于此,學校、老師應該更重視閱讀,安排好閱讀課,老師對學生加以指導的閱讀。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看書,外在的要求變成內心的需求,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快樂和心靈的熏陶。
2. 改進教學,培養興趣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講解多,學生自主探究少,而老師很少拿出時間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而是花大量的時間做練習題,學生的閱讀就沒了時間,吃力而被動。原本應該享受讀書的樂趣卻成了索然無味的題海訓練。這樣令學生疲倦的閱讀,必然使學生對閱讀產生厭惡和畏懼,又怎么會真心喜歡閱讀呢?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是應該從課內的閱讀教學著手,讓學生享受閱讀中的心靈體驗、激情燃燒、思想碰撞以及精神對話,以此來共建學生自己的閱讀世界。
3. 共用資源,老師和家長共同攜手
閱讀僅僅依靠家里的藏書,是遠遠不夠的。要能夠利用起9194b999558974de3391862988081e817f6cadf000895164402329e969cd01c3身邊可共用的資源,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私底下,有同學買了一本好書,可能幾個好朋友之間會相互傳閱??梢宰寣W生擴展到班級里,甚至是班與班之間。創造一個“人人讀書、人人談書、人人薦書、人人愛書”的良好氛圍,好書大家一起欣賞,一起體會。
另外,學生閱讀需要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為此,家長、老師應該要合力來做這件事,及時了解學生關心什么、興趣如何,以便有針對性地推薦好書。另一方面,應該注意對學生讀書時間做合理的安排,使學生所看的各類書都能成為她自身文化素養的一部分。而家長也應該積極與學校、老師配合,關注孩子的課外閱讀,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為孩子課外閱讀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其次是實施有效的閱讀評價,著眼于人,真正地理解素質教育。只要一點點的鼓勵就能讓學生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進行閱讀。實施有效的閱讀評價一定要堅決摒棄以考試、檢測為主的做法,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升閱讀品味,積極探索新穎的、有效合理的評價方式,達到促使學生愛讀、樂讀的目標。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學會多少知識,更不在于學生死記知識,而是引導孩子一種向善的力量,這才是教育的初衷。而閱讀是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給孩子一片閱讀的天地,讓他從書籍中擁有誠實、舍棄虛偽,擁有充實、舍棄空虛,擁有踏實、舍棄浮躁,平靜而坦然地度過每一個晨曦、每一個黃昏。
(白河縣倉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