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即在整個社會宏觀背景下,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因此,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討的問題。
一、教學改革應在這方面大有作為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家不會有反對意見,至少不會公開反對,但是實踐中卻往往淡忘,嚴格地說,這一要求至今都未得到真正落實。究其原因,是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缺乏深刻的認同,并未從思想深處建立起這一重要的目標意識,因而實踐中一旦遇到與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相摩擦、相沖突的時候,就會迷糊,就會動搖,就會向著另一面傾斜和偏移。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技藝問題,包括一些關系還沒有搞清楚。因此,深入領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意義與價值仍然是個重要的任務。
從兒童(學生)的偉大之處看,教育的使命在于保護并開發他們的無限可能性。兒童有自己的偉大之處,那就是他們的可能性。可能性就是創造的潛能,可能性就是正在發展中的創造性。我們還應這么認識,兒童就是可能性。美國華裔女童鄒奇奇,13歲,在向業界領袖、教育界權威發表演講時說,“首先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上一回別人說你幼稚是什么時候?像我這樣的小孩,可能常常會被人說成是幼稚……‘幼稚’這個詞所對應的特點常常可以從大人身上看到,由此我們在批評不負責任和非理性的相關行為時,應停止使用這個帶有年齡歧視的詞。”演講20分鐘不到,臺下大人們掌聲爆棚。“幼稚”里往往隱藏著好奇、問題、想象、創造,往往流露著可能性的信息。消除年齡歧視,首先是承認他們的“幼稚”,看到“幼稚”背后或深處的東西;其次是保護他們的“幼稚”,保護“幼稚”實質是保護他們的創造性;再次是開發他們的“幼稚”,使可能性逐漸轉化為現實性。可是,當下的課堂中那種“年齡歧視”仍然是多么頑固地存在著。
從當今的課堂教學看,包括有效教學,仍是以知識傳授為主,智慧被擠壓了;仍然以分數為主。能力,尤其是創造力被驅趕了;仍然以規范為主,好奇心、想象力、那些看起來“不規范”的表現被斥為“違反紀律”;仍然以消極的接受性學習、機械重復的訓練為主,探究、體驗、合作等學習方式在被重視后又被邊緣化了……如此等等,不得不讓我們再一次審視課堂教學,不得不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再次嚴肅而鄭重地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
二、重在鼓勵學生有自己精彩的觀念
創新精神表現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那么其核心是什么?美國學者、哈佛大學著名的教學論專家達克沃斯,把她的導師皮亞杰的理論創造性地轉化為教學價值論。她的教學價值論是,“課堂教學必須建基于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之上,而學生的獨特性集中體現在每一個人的觀念的獨特性中,教學的目的(或價值)就是幫助學生在原有觀念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更精彩觀念”。她還認為,“每一個人的觀念是其智力的核心”。達克沃斯的這一觀念本身就是相當獨特的、精彩的,對我們的最大啟發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重點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造性人格,而二者不妨又聚焦或集中體現在精彩觀念的誕生上。獨特的精彩的觀念,是創新的綠芽,也是創新的前奏,甚或是創新的前提,它凝聚著一個人創新的心智,意味著新的創意、奇妙遠景的開始和實現。因此,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不是虛空、玄妙的,可以很實在、很具體的,比如保護、引導學生的一個奇怪的念頭、一次異常的想象、一種不合常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可以促使學生新觀念的誕生。在創新精神的引領下,學生們會行動起來,探索起來,嘗試起來,這樣的實踐過程,將會培養學生充滿思維含量的實踐能力。
三、關鍵是營造“半肯”的教學文化
達克沃斯在論述精彩觀念誕生時還說,對教師的要求是,“提供誕生精彩觀念的機會,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愿意接受兒童的觀念,其次,提供向兒童暗示著精彩觀念的情景。”這些機會的提供和保證,可以促使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大膽地探索。這正是我們國家課程改革所倡導和建構的課程文化。其實,在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中,就孕育著這種文化,比如“半肯”。所謂“半肯”,是指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觀點、方法、評價,不是全部認可,更不是照單全收,而應持質疑的態度,善于思考、善于追問、善于發表不同的意見。對教師是如此,對教科書、對既成的理論、對學術權威都應在尊重、吸納的前提下,懷著“半肯”的理念和品質,在追問中,在懷疑中,在批判中,追尋新的觀念,產生獨特的見解。“半肯”所營造的文化,是一種對話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創造的文化。這一文化的營造將把教學改革向核心部位推進,把教學根本性變革的方向和重點真正落實在教學全過程。
(鹽城市兒童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