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職業學校需要做什么,學校教育需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與需求,這是職業教育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職教;改革;市場;就業;教研
現階段國家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提高了,人民對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它給職業教育提供了發展的機會。這里的發展不只是量的增加,還包括質的提高。但目前職業教育辦學的某些方面與我國社會、經濟、教育發展的現狀不相適應。例如,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模式比較單一,缺乏職前職后的溝通;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與經濟和技術發展有所脫節;課程在相當程度上還是終結性的,服務于學生第一次就業,使學生缺乏發展和適應變化的能力;學校的運作機制有的也沒有轉到市場經濟的機制上來,等等。我們可以乘此東風進行學校布局調整、專業調整,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尤其是農業職業教育和城鎮中第三產業的職業教育
接受過職業教育或培訓的勞動者必須有一個工作崗位,職業教育的功能才能實現。過去就是靠安置就業,現在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所以一方面還是要腿勤、嘴勤,善于“推銷”,幫學生找“婆家”,另一方面則需要把創業培訓提上日程。
其實,在農村的農業類職教中,創業培訓早就開展了,開設家庭經營專業就是一例。學生畢業后(甚至還在學習中)在家庭中種植或養殖,自己還負責管理和營銷。如果市面做大了點,還要雇幾個幫工。所以這里所謂的創業,就是指開個小作坊、維修店,辦個小農場、畜牧場,自己給自己、給他人創造工作崗位,這是我們職業學校畢業生能做到的。創業培訓的內容可以包括:培養創業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如自信心、不屈不撓的精神、既謹慎又敢冒險等;掌握創業必備的知識,如市場的、財務的、法律的知識等;給予創業過程的指導,如怎樣申請營業執照,如何籌集資金等,最好還能給創業者提供市場信息。
二、積極搶占職業培訓市場
我國職業教育迄今為止重心還是在學校形態的、長學制的、學歷化的職前養成教育上。這種職教模式對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很有用的,適合青年早期的學生。同時也要看到這種模式因其培養學生的周期長,對市場需求與技術進步的反應就不夠靈活,已日益顯出與市場需求脫節,畢業生就業困難等弊端,與日益增長的培訓需求不相適應。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可能多次轉換工作崗位,甚至改換職業,而且所面臨的勞動要求也會不斷提高,因此勞動者為了適應和改善職業生活,就需要多次接受培訓。所以社會對職業培訓的需求總量是大大超過學校職業教育的。西部大開發和我國進入WTO,都可能激發我國勞動力的流動,隨著勞動力流動加劇和勞務輸出事業的擴大,會帶動職業培訓的需求。
目前國內有些地方已初步形成培訓市場,但中等職業學校介入的還很少。這些學校在教學設備、專業師資方面都有一定優勢,應該有意識地搶占職業培訓市場,既可以使現有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實現其職能的多樣化,使職教的辦學模式由學歷教育為主向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方向轉變。
三、抓好德育工作,適應時代特色
隨著時代發展、形勢變化,職業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環境、任務、對象都發生了變化,內容上需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教育途徑更需要新的拓展和開辟。因此,必須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著眼于新實踐、新探索。要從實際出發,處處體現鮮明的時代精神。內容上,注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更要結合職業學校實際,綜合社會就業難的實際,注重搞好職業道德教育和艱苦創業教育。在方法途徑上,要有時代特色,根據職業教育改革實際,尋找創新的突破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管理相結合,關心與尊重相結合;要學會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如校園網、電教設施等。這就對職校德育工作者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提高政治素質,抓住育人的關鍵點;不斷提高師德修養,正視挑戰,增強主人翁責任感;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有扎實的德育理論素養和相關學科,如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知識,熟練運用高科技占領新的教育陣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四、積極抓好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兩頭
招生和就業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關鍵環節,在狠抓招生工作的同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等職業學校的就業,因為就業是職業教育的目標指向和永恒主題。但是,在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就業工作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存在著就業機構、人員、場所、經費落實不到位的現象。有些學校盡管就業機構健全,但與招生工作相比,就業工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存在著重“進口”,輕“出口”的現象。中等職業學校應對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積極探索,為畢業生就業搭建各種平臺,盡可能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五、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建立適應市場需要的教學機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就業最終將取決于人才的質量,而人才的培養質量最終取決于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結構的調整,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學內容的改革。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必須結合市場需求,對專業設置、培養模式、教學體系等進行適應性調整。立足從源頭做起,通過增強和改善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另外,要將職業資格證考試制度與主干課程考試融為一體。我國從1993年開始推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可以說職業資格證書就是就業市場的準入證。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與經濟發展和就業需求要密切關聯,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考證機會,以培養學生一專多能、一專多證。只有把握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和教學體系,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中等技術人才,才能把經濟的需求和市場的需求轉化為學校發展的優勢。
(洛陽市第三職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