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學習困難、厭學以致難以完成學業的學生。家庭和學校在轉變學困生的問題上,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
關鍵詞:學困生;自暴自棄;愛;持之以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育好學生是我們教師應盡的義務,教育好學生特別是學困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我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探究了一些方法,效果不錯。現就學困生產生的原因,采用的對策,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學困生”的表現
“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學習困難、厭學以致難以完成學業的學生。
一是學習學困生,即在學習方面由于學生在家庭和社會環境的作用下,因生理、心理因素或學習行為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科學等原因造成學生的學習成績長期落后,跟不上班級其他同學。
二是思想品行學困生,即在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學生的品德低下,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不滿的情緒,外顯在行為上會經常出現違紀、違背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
三是學習成績和思想品行都有的學困生,此類學困生的是非觀念偏頗大,對學習滿不在乎,對任何事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二、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1. 自身的因素
中學生身心發展處于質的轉變期,各項生理、心理機能日趨成熟和完善,智力發展迅速,處于身心急劇發展的轉變時期,許多新的東西突然涌現,未成年學生來不及消化和適應這些變化,因而在心理上產生諸多的不良情緒體驗。外顯在行為上的表現就是情緒化傾向明顯,他們常常因一件小事而歡欣鼓舞,也因一件小事、一點小挫折就一蹶不振,自暴自棄。急劇發展的身心不成熟、不穩定,使他們好沖動、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緒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強烈求知欲、依賴性較大,受控能力較低,因此,容易產生行為偏差,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不良行為習慣或產生思想偏差。
2. 家庭的因素
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職能,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思想品質、性格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必然要從家庭著手。
(1)家庭中的主觀因素:有的家長教育方式不當,方法不正確。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有些家長忙著賺錢,對子女的學習漠不關心;或者有的家長對子女過于溺愛;或過于嚴厲,寬嚴失度;還有一部分家長只養不教或重養輕教,忽視對子女的道德規范和學習生活進行關心、教育和指導,最終導致孩子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與不學都無所謂,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認識產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性,成為學困生。
(2)家庭中的客觀因素: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歷經深刻的變化。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家庭穩固程度逐漸下降,父母不和,甚至離異或者由于突然遭遇家庭變故,使子女失去父愛或母愛,變成單親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強烈反差,使孩子的心靈受創,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產生心理障礙而變為學困生。
3. 學校的因素
(1)學校環境的因素:學校在“應試指針”的指揮下,片面追求升學率,只重智育,忽視德育,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過程,再加上班級環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和受從眾心理的影響,使學生的品行發展滯后,思想觀念偏差,養成不良行為習慣,成為學困生。
(2)教師的因素:我們教師在學困生的問題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價值觀,理論修養不夠,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沒能較好地把握教育時機,違反“一致和真誠”的教育原則,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不尊重體諒,甚至訓斥、挖苦、嘲諷、體罰。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學生因受脅迫、恐嚇導致師生關系惡化,產生逆反心理或心理障礙,從而無法正確對待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最后變為學困生。
4. 社會的因素
改革的大潮中,受市場經濟利益誘因的影響,一些市場主體(經營者)為追求經濟利益采用不法經營手段對未成年學生產生較大影響。加上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因此容易受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不良行為習慣。同時社會上不良的文藝作品、黃色書刊、暴力錄像影視片等不良文化作品對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學困生轉化的對策
魯迅先生說:“教育植根于愛。”愛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開始,尊重愛護學困生是轉化學困生的感情基礎,愛是轉化學困生的起點,學困生最缺乏關愛、最想得到信任。作為教育者,教師應該主動關心愛護學困生,運用慈母般的情懷愛護每一個學困生,處處給他們體貼和溫暖,用熱情去融化那顆冰冷的心,感化他們。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尊重維護學困生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意愿和情感、要求和意見,要信任他們、關心他們,啟發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鼓勵他們告別過去,痛改前非,融入集體,與班級同學一起進步、共同發展。
學困生的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因為學困生的反復性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有耐性、要抓緊、抓反復、積極引導,做到耐心、細心、有恒心,不要因他再次犯錯,就對他喪失信心,決定放棄,如果這樣我們以前對他所做的工作,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白費。對于學困生所犯的錯誤應給予寬容,但絕非縱容。一定要跟緊并加以指正,提出嚴格要求,一點一點地促使其進步,直到改正。
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困生,特別不能另眼看待他們,要一視同仁,才能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才能有效地消除學困生的自卑感和戒備心理,促使他們和老師坦誠相待,放心地交流溝通,用愛撫平他們心中的傷痛,使他們恢復自尊與理智。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與勇氣,從而消除心理障礙,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教師應懂得大目標,小步走。學困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因而我們可以把總體的目標分成若干個小的要求,讓他們容易達到,去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樹立信心。分階段、有步驟地轉變學困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逐漸轉變成為大家期待的好學生。
家庭方面教師要盡量爭取家長的配合把學生教育好,盡量和家長保持聯系,發現學生有問題及時溝通,及時矯正。家長也應轉變觀念,主動和老師保持聯系,千萬不能認為把學生放到學校就完事,教育是學校的事。對一個高中生的教育來說,我們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方法給家長或者給一些建議,要求家長的思想與學校的想法一致,把學校的教育思想傳達給家長,叮囑家庭一定要配合學校的教育轉化工作。做學生工作也要以說理為主、不罵、不訓話、多鼓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嚴格要求,讓學生感受到家長的關心,以及家庭的溫暖,這樣有學校和家庭的配合,雙管齊下的強大教育力量,轉化效果會更明顯。切忌望子成龍心切,急于求成,看到自己子女離自己的期望差距甚遠,就用言行刺激孩子,這樣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增加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難度。
對社會的影響,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要加強網絡監管和網絡道德教育,減小網絡對學生的負面沖擊,引導學生綠色上網、文明上網、健康上網。
總之,教師在轉變學困生的問題上,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不要抓一段時間,放松一段時間,貴在“恒心”。堅持日日如此,不放松任何一個時間,不放松任何一個細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就是頑石般的學生,也會終有感召轉化的一天。
(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