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顯而易見,調動學生的思想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使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這與和諧的班級環境不無關系。而這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依靠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作出長期的努力和實踐,通過切實有效的班級管理來實現。
一、班級框架科學化
如果說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那么班級是學生成長的第二環境。要組織好班級,需要班級框架科學化。所謂班級框架就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安排學生座位和職務,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耙环剿琉B一方人”,因此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學習態度、思想狀況等,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框架,以利于管理,有利于互相激勵促進,更有利于同學團結,形成合力,為科學管理班級奠定基礎。此外,教室內外的環境布置,如張貼學生的作品與座右銘,也會對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更為老師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
二、班級組織功能化
一個健全的班級組織,既有利于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又有利于班級管理。所以,班主任既要策劃好班級組織,并明確分工,讓他們各持所長各司其職;還要充分調度好班級組織,充分發揮班級組織的功能。良好的班級組織一般具有榜樣、模范功能,其他同學會以他們為榜樣,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良好的班級組織也具有激勵和約束功能,其他同學會在他們的激勵下,自發產生一種無形的約束力,使自己的行為不致“出軌”。此外,班級組織還有監督共管功能,促使學生由“他人管理”走向“自我管理”。
三、常規管理習慣化
班級常規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使班級學生的特長得以全面發揮的前提和保障。班主任首先要轉變傳統的管理觀念,形成科學的管理思想,即要管理和教育相結合,以管理促教育,以教育促管理,一舉兩得。其次要有科學的規章制度,如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則,狠抓學生基本生活習慣、言行習慣和學習習慣,使常規制度化、習慣化。另外,常規管理對學生的成長有導向性作用,需要建立監督機制。班主任可以依靠班級組織的力量,及時了解情況,適當加以引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常規管理落到實處,使班級常規自然而然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習慣。
四、班級管理活動化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開展各項活動的機會,寓管理于活動之中。根據各項活動的特點,制定開展活動的規則,來管理約束學生。通過活動的發動、組織、開展和總結,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同學之間融洽的人際關系,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集體主義榮譽感,增強班級內聚力,激發學生發奮學習和熱愛生活的信心和熱情。班主任在活動的安排和指揮中,輕松自由地管理班級,學生的語言、行為中折射出學生的內心世界,可使班主任尋找到管理好班級的思路,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五、全面育人典型化
一個班級,學生“勢眾”而班主任“人單”,班主任不可能同時管住每個學生,要提高管理效果,樹立典型是關鍵。首先要樹立正面典型,以班級中勤奮上進、積極好學的學生作為典型,進行積極的指導,指出他們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要求他們在各方面都起到模范、榜樣的作用。其次要樹立后進生的轉變典型。要耐心啟發,循循善誘,肯定和指出他的閃光點,增強他的自信心,并以正面典型激勵他、啟發他,使之轉變過來。這樣就可以點帶面。通過樹立典型,全面育人,使學生更佩服、尊重班主任,則可以使班級管理工作很順利地開展。
六、研究學生方法化
只有認真研究學生,才能做好學生思想的疏導工作。班級是由學生組成的,研究學生是管理班級的重點。如果說學生是班級管理的一個支點,那么班級則是杠桿,班主任只有利用好這個支點,才能使班級的杠桿更加有力可使,班級管理的杠桿才會平衡。研究學生可采用以下方法:(1)觀察法。俗話說:心動行動。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直接觀察學生的外部行為表現,從而對其思想進行了解和研究。這種方法可讓學生感到老師時時在關心自己,令學生更尊敬老師,更向往上進,讓學生覺得只有自己不斷進步,才能對得起老師那期待的目光。但觀察法也未必科學,班主任必須客觀、合理地對待觀察到的情況,以免錯怪學生,反而弄巧成拙。(2)溝通法。即直接與學生進行交談,這就是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重要環節。如拉家常法,班主任用拉家常法逐漸引出所要談的話題,緩和氣氛,縮短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暗示法,班主任通過暗示,讓學生能平靜下來,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找出缺點,自行改正;表揚法,班主任縮小學生的缺點,能讓學生覺得老師能理解自己,在潛意識中有了承認錯誤的勇氣,為今后的轉變埋下伏筆。在這時班主任要抓住有利時機,充分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那么老師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就為期不遠了。
總之,班主任只有用科學的方法來開展班級工作,煽動學生閃光的思想火苗,班級管理才會順利開展,才會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樂清市淡溪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