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分析關鍵能力的內涵,提出關鍵能力是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部分,并以此說明關鍵能力的內容,提出關鍵能力培養的途徑。
關鍵詞:綜合職業能力;途徑;關鍵能力;措施
一、關鍵能力的提出
我們國家在《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明確指出了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職業教育要培養同21世紀我國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如何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達到培養標準?目前普遍認為關鍵能力的培養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途徑。雖然關鍵能力的培養難度比專業能力和專項技能大得多,但是高等教育要真正體現價值,真正體現能力本位的特色,就應該找到培養關鍵能力的方法。關鍵能力對于人才培養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另外,關鍵能力的培養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技能人才的培養上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某種意義上說,關鍵能力的培養程度能夠體現技能人才的整體素質,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找尋培養關鍵能力的最好辦法。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課程體系中融入關鍵能力培養相關內容并形成“子系統”,從生活中最簡單的典型事件處理開始,到職業或職業群中的典型單項事件處理,逐漸過渡到職業崗位綜合事件處理、直到職業生涯規劃。
二、關鍵能力的內容
關鍵能力是指勞動者從事任何職業,謀求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能力,即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特別當職業發生變更時,或者當勞動組織方式發生變化時,勞動者具備的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所以,關鍵能力是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勞動者都應具備的能力,也常被稱為“跨職業能力”或“可攜帶能力”。由于這種能力對勞動者基本就業和未來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所以統稱為關鍵能力。
依據國家《職業指導》引用“關鍵能力”的概念,即關鍵能力是所有崗位都不可缺少的,所有的就業者都應具備的能力,也可以稱之為綜合職業能力。
目前關鍵能力的內容有很多種說法,但是一般認為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專業能力方面,要求能系統地、綜合地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具備對技術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二是方法能力,學生要掌握并具有自我學習、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三是社會能力,要求學生有質量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與人交往與合作的能力。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結合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核心技能標準體系分為八個模塊,它們是:交流表達能力、數字運算能力、革新創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
三、培養關鍵能力的措施
由于關鍵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所必備的元素之一,與實際學科之間有密切的聯系,作者認為關鍵能力的培養應在原有課程體系基礎上,增加相關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以整合的方式融入相應課程的教學中。在關鍵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關鍵能力是通過長期的訓練而獲得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積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故學校、教師應該給學生創造真實的工作場景,注重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具體措施如下:
(一)教師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改變
改變以前課堂上采取的啟發誘導、問答談話、討論交流等多種教學活動,要求教師把精力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會學習上,學會看教材,參考教案、教參,把各種形式的作業看做是實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由“學會”變“會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專業課中,實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能力。
(二)加大實訓課訓練
注重動手操作課程教學,在具體實踐中獲得知識,提高思想覺悟。在實驗動手操作過程中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行處理,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學習和創新的意識之中。把獲得的知識運用在解決問題上,從而增強自我意識,能夠承受工作壓力。
(三)組織學生多參加集體、學校、班級和社會實踐活動
利用各種活動提高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的積極性、獨立性和社會交往的能力;提高個人所具備的情感、態度和社會交往、溝通、與人合作、樂于助人的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組織表達、勇于承擔責任和社會參與的能力。社會實踐活動應堅持社會實踐與素質教育實踐相結合;與專業實踐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在社會能力的培養中始終貫徹“塑造人”的品德教育。在進行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良好思想意識和道德情操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良好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愛崗敬業的良好職業道德。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四)嚴格的紀律約束和管理
要利用嚴格的紀律約束和管理來培育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從而培養良好職業素質和職業行為。由于職業教育實行的是以能力為中心、以滿足崗位或職業需要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因此,應經過嚴格的管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會從一點一滴中積累。具有良好的習慣及做人的基本素質是養成良好職業素質的前提和基礎。
(五)方法能力的培養
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通過各種形式在學生心理建立起關鍵能力的概念,再利用課堂、實驗實訓課和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包括制訂各種計劃、對自己工作成果的評價、反饋以及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也就是方法能力的培養。在方法能力的培養上,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水平把學生分成幾個團隊,各個團隊根據自己能力大小,選擇某個項目為載體,然后引導和組織學生共同參與、共同討論、共同承擔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學會信息技術處理和獲得實際經驗的過程。要求學生從信息的收集、計劃的制訂、方案的選擇、目標的實施、信息的反饋到成果的評價整個過程全部參與。
總之,關鍵能力有利于學生全面職業行為能力和潛在能力培養,為在崗位上發揮能動作用打下堅實的基礎。能夠使學生對以后的工作、組織、職業,甚至事業中的變化做出靈活有效的反應。因此在職業教育中應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勝任相關職業崗位上相關工作所必須具備的意志品質、心理承受力、自下而上發展與人合作的能力,并為任職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職業教育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職業教育者做出更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S.J.VanZdingen,唐克勝譯.關鍵能力的
獲得及其在就業中的作用[J].機械職業
教育,2004(1).
[2]高宏,高翔.對我國職業教育中關鍵能
力研究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06(8).
(河南化學工業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