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和諧的校園德育環境是做好高職德育工作的內在要求。和諧的高職校園德育環境要求實現師德風范、制度環境、教學活動、校園文化環境等與德育要求的和諧。構建和諧的高職校園德育環境的基本途徑在于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加強領導與組織協調工作,抓好師資隊伍建設,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在學校德育環境建設中的主體性作用等。
關鍵詞:和諧;高職德育;校園德育環境
一、校園德育環境與德育
德育環境是指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產生影響的各種外部因素的總和。高職德育的環境按其影響范圍可分為內部校園環境與外部家庭、社會環境。其中,高職校園德育環境主要由物質環境、制度環境、精神文化環境等構成。物質環境是指校園內對德育產生影響的一切物質條件的總和,包括校園整體規劃、綠化、美化情況,各種教學、文化、娛樂設施的配備等。制度環境是指學校自身的組織方式,及在教學管理、后勤服務、學生紀律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規章制度。精神文化環境是指學校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體現本校歷史傳統和時代特征的價值追求、人文精神和文化氛圍,它通過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管理風格、師德師風、校風班風、各類文化活動、群體氣氛等得以體現。
構建和諧的校園德育環境是做好高職德育工作的內在要求。校園環境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客觀基礎,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具有強有力的導向作用、示范作用、規范作用和感染作用。同時,由于校園是學生的主要活動空間,是學生完成道德認知、進行道德體驗與實踐、提升道德判斷與分析能力的重要場所,因此,與外部環境相比,校園環境對學生道德發展的影響更直接、更具體、更深刻。此外,盡管校園德育環境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的特點,時刻處于與外部環境的信息交流與自身的變化發展過程中,但對德育工作者而言,校園德育環境比外部環境具有更強的可控性、自主性。
值得關注的是,校園環境對學生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積極的、向上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消極的,不健康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園環境與德育工作是否和諧。和諧的校園德育環境能夠陶冶性情、激發德育對象的道德需要,并堅定其道德追求,形成一種順境,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反之,則會給學生帶來惡性影響。
二、和諧的高職校園德育環境的要求
和諧的高職校園德育環境的總體要求是構成這一環境的諸因素所蘊涵的價值理念與高職德育目標保持一致,并且各因素之間能夠相互配合,和諧運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指向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具體需要實現以下幾方面:
第一,師德風范與德育要求的和諧。教師的特點要求從事這一職業的群體具有比別人更加完美的道德人格。德育實踐表明,教師的道德風貌對學生的道德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響作用,即便在高職階段,學生的獨立思維與判斷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再人云亦云,簡單模仿。但在許多人心目中,教師的道德標高依然是人生旅途上的道德方向,尤其是在當下社會道德現狀不盡如人意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師對道德信仰與良知的堅守都會傳遞一份堅強而溫暖的人性力量,給那些正在進行道德追尋的年輕學子以最好的支持和引導。因此,樹立敬業、正直、誠實、公正、仁愛,直至高尚無私的師德風范是學校德育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二,制度環境與德育要求的和諧。制度建設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具有規范與引導作用。與德育要求相呼應的校園管理和運作制度首先應當是公正的,能夠關照到德育主體(包括學生和教師)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有利于德育主體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能夠在制度設計中明確抑惡揚善的價值導向,增強學生明辨榮辱是非的能力。其次,應當關照到學生多樣化的個性發展與其社會化過程的和諧,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其人格健全與創新品質形成的內在要求。在制度設計中,應注意到既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其對豐富多彩的人生及生活的向往,又能夠培養他們的合作觀念、集體主義精神及遵章守紀的思維及行為習慣,促進其社會化進程。再次,良好的制度還應關照到部分學生正在面對的心理、生活等困難,向處于困境中的他們伸出援手,為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在感受關愛的同時更多一層深切的道德體驗。
第三,教學活動與德育要求的和諧。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學校必須在課程建設、師資配備、經費保障等方面做好工作,使這一載體在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發展中起到切實的作用。其次,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應自覺遵循“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的規律,自覺滲透德育,使學生不僅成才,更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第四,校園文化環境與德育要求的和諧。圍繞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精神形成的校歌、校訓,以及以諸多校園媒體和社團為平臺而展開的各項文化交流、思想宣傳活動、綜合素質競賽、文娛活動及其氛圍等構成了高職學生成長的文化背景。這種文化背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是間接的、內隱的,但卻是持久的、無處不在的。并且,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學生往往表現出比在教學及制度環境下更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使得校園文化所傳遞的思想信息更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影響學生的思想發展,因此,構建和諧的即符合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積極向上、弘揚社會主義主流道德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和諧的高職校園德育環境還要求學校注意校園物質環境的優化,還要求學校各職能部門之間加強協調配合,從而在學校真正形成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
總體上,高職院校的校園環境是有利于德育目標實現的,但是,也要看到,校園德育環境的開放性及組成因素的多樣化、復雜性也導致校園德育環境建設面臨一定壓力。近年來,受社會各種復雜因素,少數教師出現道德失范現象,在敬業、誠信等方面不能堅守陣地。在德育過程中,學校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還不十分到位,制度建設的某些領域還存在簡單化、一刀切的情況。這些現象與校園德育工作要求格格不入,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校德育實效的提高。
三、構建和諧的高職校園德育環境的途徑
第一,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是構建和諧高職校園德育環境的基本前提。以人為本就是要認識到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務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就是要認識到在學生的成長中“成人”優先于“成才”,就是要切實把德育工作放到第一位。反對任何將德育工作功利化、工具化的認識和做法,只有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才能克服各種有悖于德育規律的本位主義思想,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和諧局面。
第二,加強領導與組織協調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校園德育環境建設要求學校加強領導,統攬全局,組織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如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專兼職德育隊伍,保證德育經費的投入,開拓德育與實踐渠道、協調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為德育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第三,抓好師資建設。教師是校園德育環境構建的核心因素,但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亦是一名普通的社會成員,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教師也會產生道德選擇的困惑。因此,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增強教師人格魅力,應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教師也應時刻注意加強道德自律,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其次,要強化教師業務素質,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使德育工作在內容上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方法上更新、更活、更有效。
第四,完善制度建設。作為德育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制度建設要在內容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在明確規范性的同時突出科學性、合理性,在訂立程序上要實行民主化,做到集思廣益,尤其要加強上下級之間、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交流。
第五,搞好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活動在內容上應當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主旋律,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意識;在形式上,校園文化活動應當多樣化,盡可能利用學校講壇、報刊、廣播、電視、社團、網絡等手段和載體,組織學生開展具有創造性和導向性的各項活動。
第六,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在學校德育環境建設中的主體性作用。德育環境對德育對象的影響并非是單向度的,一方面,受教育者會從自身的認知結構及經驗出發,自主選擇、取舍道德環境因素;另一方面,會以自己的言行對環境施加影響。因此,在德育環境建設中,應當發揮學生的道德分析與批判能力,使他們從自身獨特的視角出發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還應培養學生從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識,使學生在通過道德踐履優化環境的同時,完成自我道德人格的提升。
最后要指出的是,和諧的校園德育環境離不開與家庭、社會環境的良性互動,學校應充分利用家庭、社會環境中的各種有利因素促進自身德育環境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海,程曼.大學德育環境建設的理性審視[J].皖西學院學報,2006(1).
[2]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