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今中外的作家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始終都是在作者情感的支配下進行的,飽含著作者的自我思想。學生的作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調動并利用學生的情感因素呢?下面是筆者的一些淺見。
關鍵詞:作文教學;培養;情感教學;重要性
作文,一提到這一課題,老師犯難,學生也犯難。在我們的教學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目前大多數教師的作文教學都是“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教師批改——教師講評”這一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作文教學模式。也就是說教師走進教室,往往在黑板上出示題目,簡單地提出要求,然后讓學生按命題要求作文,不論是否具有生活實際,是否有話可說,提供些材料,給上一篇例文,在規定的時間內交卷,結果總是那么一些同學,雙眉緊鎖,抓耳撓腮,遲遲不能下筆。久而久之,學生對作文產生了厭煩情緒,把寫作看做是一種負擔。問題的癥結何在?我以為是我們忽視對學生情感的激發和培養,忽略了情感因素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孔子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道出了情感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而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所說的“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更是道出了情感來自于對事物的真切體驗,而生動的語言表達則依賴于對事物的真情實感,就是現代心理學也為我們證實了個體心理的主觀因素在作文這個連續動態的復雜心理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調動并利用學生的情感因素呢?根據幾年來的實踐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一、閱讀激發情感
張志公先生曾經說,“讀與寫之間,讀是寫的基礎,必須在多讀的基礎上進行寫的訓練”,也就是說閱讀是寫作文的基礎。學生學習的課文,實際上對學生的作文起著“導向”的作用。首先,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我利用課余時間從不同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挑選各類課文,來供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讓學生對負有保家衛國重任的共和國衛士肅然起敬;《背影》中深沉的父子之情讓學生為之動容等。學生閱讀后,我利用自習時間和學生談他們對這些課文的看法、體會以及從中學到的道理,這樣就會促使學生去閱讀大量的文章,養成閱讀的習慣。其次,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生活是最大、最豐富的課堂。如為了讓學生感受大自然,我組織學生去灤河邊春游。在出游前,我告訴學生應該認真觀察周圍的環境,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春游結束后,我組織學生根據這次活動寫一篇作文,結果學生寫出“美麗的灤河”“美麗的家鄉”“春游趣事”等很多的好文章。
二、命題激趣,誘發情感
運用心理規律,改進命題方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學生的興趣始終伴隨著情緒、情感的體驗。現在的作文教學,教師“導”的意識太濃,且題目也多半成人化、程式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這樣抹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束縛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情感。認識到這個問題,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放開命題權,讓學生自己確定中心,選擇材料,命題寫作。寫親身經歷的、貼近自己生活的內容,培養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和情感。這樣即使是一個寫熟了的題目,也能寫出不同的感受,避免了千人一面的現象。
三、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帶著情境性的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為更有引發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只有受到環境、事物、氣氛的感染時,人才會產生相應的情感,當內心涌起不能抑制的情感時,便要用文辭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創設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語言描繪”“實物演示”“聲像渲染”“生活再現”“現場表演”等,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學生情感激越,不吐不快。如我利用課件播放超市人們購物的情景,讓孩子們去觀察,從而寫出自己的體會、感想。通過觀察學生在文中寫到:人們的哪些行為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哪些是不應該學習的,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四、下水引路,溝通情感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善讀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則為學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蘇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視教師作文的“下水”,他認為學生不會寫作文,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教師自己不會寫作文,學生從來都沒有聽過教師自己議論寫作文的切身體會。
老師“下水”作文,容易使學生產生“近體效應”,既覺得有趣,又感到具體實在,從而在敬佩信服老師的寫作能力之余,從情感上對老師產生認同感、親切感。教師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樣立意選材、如何謀篇布局等體會告訴學生,利于密切師生關系,溝通師生情感。教師“下水”作文豐富的詞匯、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學生、陶冶學生。教師經常“下水”垂范,還能以健康而強烈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使學生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情動而相隨,喜歡作文。
五、學會賞析,“評”中激勵,深化情感
加強講評環節的指導。用學生的文章作范例,在講評中我首先肯定成績,并創設和諧的氣氛,讓每位學生懷著喜悅的心情和伙伴們共同交流自己的真情實感,切磋作文中的優缺點。同時,增設優作、優段、佳句朗誦會、評獎會,讓學生學會欣賞自己、欣賞別人。這樣,原來一部分不太喜歡作文的學生,經過多次講評,也開始樂意寫作文了。曾有一位學生原來很害怕寫作文,在伙伴們多次講評幫助下開始對作文有了興趣。在一次寫“你最熟悉的一個人”時,寫了自己的爸爸,富有真情實感。
總之,情感貫穿于寫作的始終,是作文的血脈所在,情感在作文中滲透,作文在情感中升華。只要教者有心,在語文課堂里以作文教學為載體,情感教育得到的將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可以預想,在有意識、有計劃的訓練實踐下,學生將形成穩定的情感素質,而穩定的情感素質又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張志公.語法修辭與閱讀寫作[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0.
(灤縣灤州鎮老城學區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