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是塊藝術寶地,作為指導者的教師,如何把知識信息輕松愉快而有效地輸入學生頭腦,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優質的課堂教學應是嚴密的科學性與巧妙的藝術性高度結合的教學,藝術性的載體運載著科學性,飛入學生求知的海洋,“使學生在知識的王國里啜飲知識的甘露,在美的領域中成為審美的人”。
當教師的哪個不希望學生在課堂上自始至終地專心聽講并積極思考呢?可是,不可能??梢哉f我們每一個做老師的都知道這個道理卻常常忽視它。因而課堂教學效果不免大打折扣?!耙粡堃怀?,文武之道也”。在這個問題上,張而不弛和弛而不張都是不妥的。
例如,有些教師或許因這事或那事導致備課不足,該講什么,練什么,心中無數。于是,在上課時想到什么就講些什么,聽起來像聊天,時而講故事,時而講笑話,老師似乎滿腹經綸。但學生們呢,愛聽的就聽兩句,有的學生似乎是在聽講,其實思想早就開小差了,還沒到下課鈴響,師生都等得不耐煩了。這樣的一堂課,累倒不累,可是,師生都會感到真沒勁!這也足以說明這一節課很失敗。這就是弛而不張。
張而不弛的例子俯拾皆是。許多教師準備在一堂課上講得內容過多,因而從上課鈴響過之后便開始緊張地授業,或板書、或講述、或提問題、或檢測;學生則邊聽邊思考,邊書寫。師生都無片刻喘息之機,甚至下課鈴響過之后,老師仍不下講臺,學生仍在伏案疾書或側耳傾聽。雖然在老師看來,這節課效率不低,但師生都會感到真累呀!
提到這一點,也許有同仁會認為,語文課堂上究竟應該多講,還是少講?這個問題常常使人莫衷一是。
一提到“多講”有人認為它就是“滿堂灌”,其實不然。如同文學大師寫文章,有時“用墨如潑”,汩汩滔滔,雖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一樣,不要誤解“多講”一定是“語者滔滔,聽著瞪目”,恰恰相反,這種“多講”往往都是侃侃而談,娓娓動聽。我們所熟知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在授新知時往往抓住一個詞,解析文章的點睛之筆,從四方輻射開去。把它講活了、講深了,讓它迸發出耀眼的光芒,變成了優美的圖畫,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感染。我們在聽講師授課時,也都會感到,他們并不是停留在簡單地向學生灌輸一些教科書的現成東西上,而是蕩開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從各個角度不斷啟發,引導學生深深思考,并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可見,教師的講授,大有學問,大有藝術!
“溺水三千,只飲一瓢”“一粒沙中見世界”。所謂的“精講”,教師力求講出佳境,講出精華。學生不明處,教師要精講;語言文字的奧妙處,教師要精講;凡屬精講的,都需經過教師嚴格提煉和認真選取的。所以說,精講不等不講。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少而精”。這少就是多中求少,以少勝多。一是講授內容要高度提煉。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出來最重要的來講。”二是講授的語言要高度錘煉。曾在孫犁《好的語言和壞的語言》中看過這樣一句話,作為語文教師也“應像追求真理一樣去追求語言,應當把語言大量貯存起來,應當經常地把你的語言放在紙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紙的砧,心的錘來錘煉它們。要熟悉你的語言,像熟悉你的軍隊,一旦用兵,你就應知道誰可以擔任什么角色,邊戰邊捷”。我們在分析文章時常說,某一個字是“一字千鈞”,講授語言也要做到“一字千鈞”。教師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從多篇參考資料,多次思考中濃縮出來的精華!
基于種種原因,在語文教學中就要求教師要做到:有張有弛。對于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和特點,要在重復中找到不重復。這個地方要求學生記憶理解,講時就要要求學生精神高度集中并且做到積極思考,必要時輔以具有一定難度的課堂練習,注意時限要短,以體現一個“張”字;而那些非重點、非難點的地方,那些多次見過的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自學,如自己閱讀、整理、自己做練習等,時限要長些,以體現一個“弛”字。張馳相濟,必將相得益彰。
?。ㄩL垣縣魏莊鎮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