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高中生是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更多地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響。影視、流行音樂、娛樂報刊、網絡等已構成了青少年心靈生活的重要部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重視經典文化、精英文化,這與青少年的喜好相去甚遠,使得當下的語文教學陷入尷尬之境。對此,語文教師應因勢利導,利用現代化手段將優秀的流行文化引入到語文學習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課堂效率,最終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
關鍵詞:流行文化;高中語文教學;流行語;廣告語;影視作品;手機短信;微博
“90”后高中生是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和流行文化的關系可謂是“青梅竹馬”。正因如此,他們愛看武俠、聽言情;也愛上網絡、寫短信;更愛唱流行歌曲、畫動漫。而當前高中語文教學重視經典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這與青少年的喜好相去甚遠,使得當下的語文教學陷入尷尬之境。《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明確規定:“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因此,語文教師應因勢利導,利用現代化手段將優秀的流行文化引入到語文學習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課堂效率,最終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
一、流行歌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接
當今樂壇,周杰倫當數“領風騷第一人”。他的歌曲深受同學們喜愛。其御用詞人方文山創作的歌詞充滿了強烈的畫面感,具有濃郁的東方風格。他創造性地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創作傳統。講授古典詩詞時適當引入方詞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講授“意境”這一美學概念時,引入“千里之外”開頭兩句:
屋檐如懸崖 風鈴如滄海
這兩個比喻乍看起來好像很沒有理由,細想則別有趣味,“懸崖”“滄海”分別對應“高”“遠”兩字。“高”和“遠”其實是一種距離。因為愛人馬上要遠行了,此去山水蒼茫,“天涯之外”“生死難猜”。自己每天站在屋檐里面向外眺望,如同站在高高的懸崖邊上一樣,只能望見煙霧迷茫,山長水遠;耳邊的風鈴聲此刻突然變得虛無縹緲,回蕩在我的心間,如同回蕩在廣闊的大海上面一樣。“屋檐、懸崖、風鈴、滄海”這些意象不正是“寂寞等待”這一意境的最好表達嗎?此外,“詩化、塵埃、雨落花臺、琉璃、芙蓉、船行、梨花白、青苔、濃霧、琴聲”一系列古典意象綴滿整首歌詞,營造出一幅思遠懷人的經典境界。
方詞中也有大量的詞類活用現象。如:
形詞動用:
你發如雪,凄美了離別。《發如雪》
那飽滿的稻穗,幸福了這個季節。《七里香》
名詞形用:
被雨淋濕的唐裝,那股嘆息很東方。《雙刀》
形詞名用:
花已向晚,飄落了燦爛。《菊花臺》
月光下一輪美滿。《牡丹江》
上面提到的“東方”一詞,名詞活用為形容詞后語意頓時豐富了許多,讓人產生無限的聯想:含蓄溫婉的東方女子、崇尚武德的中國功夫、極具內蘊的京劇……
方文山這種“反語法化”的用詞習慣正是對古詩文中的“詞類活用”這一語言現象的繼承和發展。
方詞中還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不再一一列舉。將流行文化引入課堂,讓學生意識到他們奉為“神明”的流行歌曲、流行歌詞其實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才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流行價值。將流行元素引入高中語文教學既拉近了流行與經典的距離,又增強學生學經典、愛傳統的自覺性。
二、流行語、廣告語與修辭聯姻
在講授必修二“梳理探究”“修辭無處不在”一課時,讓學生課下搜集優秀的流行語和廣告語,課上展示搜集成果。如:
世界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聯想)
晚報不晚報。(《北京晚報》)
司機一滴酒,親人兩行淚。(交警提示語)
以上流行語、廣告語運用了諧音、擬人、鑲嵌、雙關、對仗等修辭手法后,語言頓時鮮明、生動,富有哲思,讓人過目不忘。此活動將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提高學生認知當代社會、觀察流行生活的能力。
三、影視欣賞融入小說教學之中
影視作品承載著比課本所選小說更多的信息,包括文字、圖像、聲音等,它能更多地給學生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讓學生了解課文沒有涉及的知識,對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主旨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對小說的表現手法有更直觀的把握。影視作品大多忠實于原著,全面展示作品思想內容。有些影視作品也對原著進行了二度創作,表達了編劇對原著主題、人物形象和藝術技巧的個性化理解。通過影視作品與原著的對比欣賞,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如《林黛玉進賈府》《香菱學詩》這兩篇課文,盡管先對《紅樓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還是不濃,對人物的把握也較為單一。待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的這兩部分剪輯播放給同學看后,他們對照著文本自發地熱烈討論起來,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很多同學又拿起了課本。我乘機讓他們搜集資料,寫觀后感、讀后感。這之后,我欣喜地發現我們班不少原來很不愛看書的同學,課間捧起了《紅樓夢》。
還有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經嚴順開的演繹成了經典,把電影引入本文的教學,相得益彰。《羅密歐與朱麗葉》《雷雨》等話劇,也一樣可以進行劇本和話劇的演出的對比、議論、分解、評價,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也會更加主動、更加深入。
四、手機短信、網絡微博打開寫作之窗
如今,校園熱傳這樣一句流行語: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提到寫作文,同學們更多是焦慮恐懼、無話可說。而發手機短信、寫微博他們卻樂此不疲。利用短信、微博進行作文使得作文教學生活化,還能增加學生作文語言的積累。總之,時時處處皆可寫作,不必拘泥于傳統課堂之上。運用手機短信、微博這些形式展開寫作訓練,弱化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和抵觸心理,不失為寫作教學的新嘗試。
流行文化形式多種多樣,青少年學生對此趨之若鶩。我們只有在不斷改變、不斷發展的文化環境中,按照《新課標》的指導與時俱進地將新的流行元素嫁接到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教學活動才會更有生命力、更有價值。
(焦作市山陽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