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策略的定義
“學習策略”是指有效學習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是鑒別會不會學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個體學習能力的重要尺度,是決定學習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學習策略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根據使用者來分,可以分為成功學習者和不太成功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根據運用的領域,可以分為語法學習策略、詞匯學習策略、閱讀策略、寫作策略、聽的策略、說的策略等;根據對學習的影響程度,可以分為直接影響學習的學習策略和間接影響學習的學習策略。
Short和Weissber-Benchell(1989)指出,有效學習策略的內涵應包括:認知策略、后設認知策略與動機策略等三大類學習策略:(1)認知策略:認知是指知之歷程,包括對訊息的收錄、編碼、儲存及檢索等,它關系到注意力與記憶力的歷程。因此,一般的認知策略中,包含注意力策略、記憶力策略和理解力策略三項。(2)后設認知策略:后設認知策略主要以Flavell和Wellman(1977)以及Brown(1978)的看法為主。Brown(1980)對后設認知所做的解釋是,認知策略包括兩大類:一是認識自己的認知歷程與認知資源,包括個人的能力、理解程度、學習過程與性質、學習風格與缺陷;所要完成的作業(Task)或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完成工作或解決問題的可行策略。二是使用及調適自己的認知歷程,包括計劃,指預測、安排時間、分配資源;監控,指檢查、選擇、修正、再計劃;評鑒,指檢查后果、得失等。(3)動機策略:以Wiener(1979)的歸因論以及自我觀念的有關理論為主。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
新課程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強調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因此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新的英語教材正在努力貫徹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已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很大程度上,學習策略訓練和使用是一個認知上的問題,即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到兩點:第一,要認識使用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的意義;第二,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學習策略的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意識地嘗試和使用學習策略。具體而言,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反思和監控。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監控和反思,這個問題我是如何解決的;我這么做有什么根據;效果如何。但并不是每完成一個學習活動,學生都必須進行反思,而是根據情況分階段進行反思。
(2)根據學習風格調整學習策略。學生要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看自己的學習策略是否與學習風格相匹配。所謂學習風格,就是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的偏愛。學習風格因人而異,并無絕對優劣之分,但學習者應該結合自己的學習風格,探索最適合自己學習策略。
(3)注重交流和互相學習。學生要善于觀察他人的學習策略,與他人交流學習體會。如有必要和可能,盡量嘗試不同的學習策略。每個學生可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策略,這些策略對別人可能不適用。但是,有些方法和策略是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因為學習畢竟有它自己的客觀規律,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教育環境等因素較為相近的情況下,學習策略的可轉換性是很大的。
(4)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策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咨詢。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自己首先必須了解學習策略。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咨詢時,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學習策略,更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以合作伙伴或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滲透和示范學習策略。研究表明,培養學習策略最有效的途徑是把方法和策略滲透到教學中。
在長期的外語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對初中生學習外語來說,掌握聽、說,讀、寫練習的學習策略尤為重要。
英語學科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實踐性、習慣性和使用性等特點,要花相當多的時間進行聽、說、讀、寫的練習,才能收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為此,學習者必須掌握一些練習的策略,教師在教學中也應給予這方面的指導。
“善教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于,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善教,又要善學,二者必須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使教學策略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建湖縣實驗初中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