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本身就是一種語言,通過它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地理、科技等社會背景,又可以“窺探”藝術家本人的人生觀、藝術觀,還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審美情趣等等。而美術欣賞課中作品的評價,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評論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因此,美術課上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主動表述、主動交流,是記憶理解作品的關鍵,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在重視美術語言表達的教學中,雖然一再鼓勵學生要大膽評價,可我們得到的結果依然是“我覺得這畫畫得像”“畫得太丑了”“我很喜歡那幅”等這些簡單的語言,流于表面,沒有深入到作者或作品,所以也沒有學生自己真實的情感想象。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的用詞恰當、語言豐富、評述準確生動是非常難的,教師必須在平時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一、運用美術語言,用專業的“點睛”之詞來欣賞理解美術作品
美術的分類:繪畫、雕塑、建筑(園林)、工藝美術、設計藝術、書法、篆刻等。
藝術風格:古典主義、哥特式、羅馬式、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后印象、立體主義、野獸派、抽象派、表現主義,等等。
美術作品的基本特征:造型空間特征、視覺特征、材料肌理特征。
鑒賞美術作品的三個角度:了解作品的社會歷史背景,了解美術家的藝術觀點和生活經歷,體會作品的形式美感。
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方面:構圖、明暗、冷暖、透視、比例尺度、均衡對稱、對比和諧,等等。
美術技法:擦、掃、刮、點彩、平涂、點苔、暈染、皴擦、勾勒、沒骨、水墨等基本術語。
二、激發學生情感,盡量發揮學生的語文素養,用恰當的詞匯評析作品
欣賞寫實性作品,引導學生進入畫面情境,激發觀者的情感,讓學生有感而發地描述作品。
通過畫面形式來分析。形象的塑造、構圖的安排、明暗的處理、透視解剖、色彩和光影等或通過結合畫家的風格來描述作品的藝術特色。
讓學生通過經驗積累記住繪畫的符號語言。比如色彩的表現,不同顏色帶來的不同感覺。例如,紅色會讓我們想到太陽、火、熱情、活力、戀愛、危險等,是一種熱烈、沖動,讓人興奮的色彩。再比如,不同視角給畫面的效果:杜鍵作品《在激流中前進》俯視畫面所帶來的驚濤駭浪的兇險;詹建俊作品《狼牙山五壯士》金字塔式構圖,仰視畫面所表現英雄的英勇無畏;鐘涵作品《延河邊上》用平行構圖來表現領袖的親切;以及不同畫派、不同的符號語言等。
三、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美術評論,加強學生記憶,促進思維發展,提高審美素養
多鼓勵學生充分運用美術基礎知識及科學文化、歷史等知識,有針對性地表達美術作品的內容及內涵。引導學生主動地發表富有創意的審美評價,清晰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是讓學生搜集作品,統一欣賞,相互交流、講解,通過探究互動式學習,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二是通過分組辯論的方式進行美術評論,能讓學生使用恰當的詞匯、關聯詞語,組織完整的句子展開激烈的語言爭論。
三是成員按內容分節分人,準備試講一堂課。調整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語言表達的欲望,增強學生的自信,讓課堂充滿公平的氛圍,在講解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詞匯應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多角度幫助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重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在美術課上提高語言的質量,并進而提高個人的素質。
(膠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