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學校體育的模式都是建立在“增強體質”這個論點上。評定學校體育工作的成績,也是用“最根本的是看學生的體質是否有所增強”為標準。有人提議“體育,即身體教育”“身體教育即體質教育”,經(jīng)過這一系列推演,大中小學體育課變成了一種純生物屬性的改造過程,于是衡定體育教育的標準大多是那些生物學的指標。由此從單一的強身健體的體育價值觀出發(fā),現(xiàn)代的學生是不太情愿接受體育教育中的嚴格訓練和嚴格的要求,因而對上體育課和參加有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缺乏自覺性,他們渴望自身個體的發(fā)展以及促進這種愿望實現(xiàn)的方法。當前,獨生子女在中小學中所占的比例相當大。由于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致使獨生子女在身心發(fā)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針對這些狀況,對體育教育的過程應有一個新的更新,即體育課的教學應從體育教學、健康教育兩方面入手,這樣才能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提高國民健康水平。
一、體育教育
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評定學校體育工作的成績,“根本的是看學生的體質是否有所增強”的觀點和理論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由于存在著區(qū)域性及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這一評價標準在理論上缺乏科學的根據(jù)。我認為,體育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指導學生被動地進行體育鍛煉,而且應教會他們能有計劃、經(jīng)常、持久地參加體育鍛煉,形成終生的體育意識和習慣。因此,體育教學的結果應表現(xiàn)在:
(1)使學生培養(yǎng)起了鍛煉身體的興趣和習慣,對體育的興趣方面轉到間接興趣方面來,鍛煉行為具有了一定的穩(wěn)定性,學生樹立了較為正確的體育觀念,對參加體育鍛煉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
(2)掌握了一定的體育基礎知識,具有一定應用體育科學知識和方法管理自己身體的能力;
(3)使學生掌握了一定鍛煉身體的方法,且具備了一定的活動能力和必要的素質、技術和技能。
通過以上論述表明,學生已受到了良好的體育教育。它不僅是學校體育工作的成績,更是學生具備健康要素的必然條件。
二、健康教育
(一)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
體育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是指促進學生身體與心理的協(xié)調發(fā)展。具體地說,是要促進學生身體、智力、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共同發(fā)展。由于受單純生物體育觀念的影響,在相當長的時期,體育教學方面注重學生身體發(fā)展,忽視心理發(fā)展的傾向。因此,體育課的教學應從習慣的狹小的思維模式中分離出來,才能夠充分認識到學校體育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它表現(xiàn)在:
1. 調節(jié)情緒
情緒狀態(tài)是衡量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標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一種體驗。情緒幾乎參與人的所有活動,對人的行為活動起著很大的調節(jié)作用。體育活動能直接給人帶來愉快和喜悅,并能降低緊張和不安,從而調控人的情緒,改善心理健康。中學生因各種繁多的考試、競賽,以及中考、高考的擔憂,心理上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和不安的反映。通過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緒,消除心理緊張,放松身心,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維持心理平衡。
2. 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
意志品質是一個人的目的性、自覺性、自信心、堅韌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頑強和主動獨立精神。意志品質既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在體育活動中要不斷克服可觀困難(如氣候條件的變化、動作難度、以外的障礙等)和主觀困難(如膽怯、疲勞和運動損傷等)。鍛煉者能夠努力克服主、客觀方面的困難,就能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從而將這一行為習慣遷移到學習、生活當中。
3. 合作與競爭意識
競爭,通常是一種激發(fā)自我提高的動機形式。合作,則是集體齊心協(xié)力的活動。由于體育活動本身具有競爭性特點,在體育活動中同時或交替地引起競爭與合作的行為,或是交替地引起合作與競爭。如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既有個體練習,又有集體配合的練習活動;既有接受別人的幫助與保護,又有主動幫助與保護別人的責任。體育活動的競爭與合作特點,對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進取,激發(fā)個人動機,提高工作效率,樹立遠大的志向,形成健全的個性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4. 調整心理狀態(tài),治療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體育活動能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如憂郁癥等),體育課通過理論性的健康教育、引導,使學生在大負荷的學習壓力中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另一方面,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勇敢、果斷、頑強的意志品質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奮發(fā)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
(二)青春期健康教育
剛剛跨入青春期門檻兒的青少年,仿佛在一個嶄新的世界中驚醒,他們對客觀世界了解甚少,對自身生理變化所引起的心理沖突,既興奮、激動,又煩惱、困惑。尤其是性的發(fā)育和成熟,往往使青少年難以適應,他們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盲目地去探究,甚至想去體驗。因此,他們急需得到教育和指導。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某些生理、心理衛(wèi)生保健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他們樹立健康的觀念和意識,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習慣。這樣才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綜上所述,體育課向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結合的轉變,是今后學校體育整體改革的發(fā)展方向,也是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一項主要舉措。
21世紀這一代新人將得到全方位的學校體育教育,中華民族的素質將會有一個飛躍的發(fā)展。
(通渭縣通和初級中學)